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辆的车身构造
专利名称: 车辆的车身构造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身构造。所述车辆的车身构造满足下述(A)、(B)及(C)中的至少任意之一,其中,(A)为第二邻接部分处的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第一邻接部分处的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B)为第二板邻接部分处的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第一板邻接部分处的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C)为层叠邻接部分处的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非层叠邻接部分处的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日本;JP
申请人: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三好雄二;吉田智也;田中润一;小桥正信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11-28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7-02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1469339.0
公开号: CN109955917A
代理机构: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煜
分类号: B62D25/20(2006.01);B;B62;B62D;B62D25
申请人地址: 日本国广岛县安芸郡府中町新地3番1号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车身构造,其包括: 板部件,其构成车身; 第一刚性部件和/或附加板部件,该第一刚性部件经由第一接合部接合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上,该附加板部件经由板接合部接合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上;以及 第二刚性部件,其经由第二接合部接合在所述板部件的另一面上, 所述第一接合部包括具有阻尼性能的第一粘合剂,该第一粘合剂通过粘着在所述第一刚性部件和所述板部件这两者上而使这两者接合起来, 所述板接合部包括具有阻尼性能的板粘合剂,该板粘合剂通过粘着在所述板部件和所述附加板部件这两者上而使这两者接合起来, 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具有阻尼性能的第二粘合剂,该第二粘合剂通过粘着在所述第二刚性部件和所述板部件这两者上而使这两者接合起来, 所述第一接合部包括交叉部分和邻接部分,该交叉部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重叠,该邻接部分与该交叉部分相邻且不与该第二接合部重叠, 所述邻接部分包括第一邻接部分和第二邻接部分,该第一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另一面侧没有设置第二刚性部件,该第二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另一面侧设置有该第二刚性部件, 所述板接合部包括板交叉部分和板邻接部分,该板交叉部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重叠,该板邻接部分与该板交叉部分相邻且不与该第二接合部重叠, 所述板邻接部分包括第一板邻接部分和第二板邻接部分,该第一板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另一面侧没有设置第二刚性部件,该第二板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另一面侧设置有该第二刚性部件, 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和第二接合部邻接部分,该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与所述第一接合部重叠,该第二接合部邻接部分与该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相邻且不与该第一接合部重叠, 所述第二接合部邻接部分包括非层叠邻接部分和层叠邻接部分,该非层叠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一面侧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刚性部件,该层叠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一面侧设置有该第一刚性部件,所述车辆的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车身构造满足下述(A)、(B)及(C)中的至少任意之一,其中, (A)为所述第二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第一邻接部分处的该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B)为所述第二板邻接部分处的所述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第一板邻接部分处的该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C)为所述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非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合剂、所述板粘合剂及所述第二粘合剂具有:在20℃的温度且激振力的频率为60Hz的条件下,储能模量在100MPa到800MPa的范围内且损耗因数在0.2以上的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刚性部件是细长部件, 所述第一接合部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一刚性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第一邻接部分处的该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所述第一粘合剂在所述第二邻接部分之外的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第一邻接部分处的该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和所述附加板部件在各自的端部彼此接合起来, 所述板接合部形成为:沿着所述板部件的所述端部及所述附加板部件的所述端部延伸, 所述第二板邻接部分处的所述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第一板邻接部分处的该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所述板粘合剂在所述第二板邻接部分之外的部分,沿着所述板接合部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交叉部分处的所述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第一板邻接部分处的该板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刚性部件是细长部件, 所述第二接合部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二刚性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非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所述第二粘合剂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之外的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接合部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非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所述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非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第二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是构成所述车身的车室的底板, 所述第一刚性部件是用于加强所述底板的至少一个横梁, 所述附加板部件是所述车身的前板和/或后板, 所述第二刚性部件是所述车身的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底板的下侧, 所述横梁以与所述框架交叉地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底板的上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横梁, 位于所述底板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侧的所述交叉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位于所述底板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所述交叉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底板的下侧, 所述横梁以与所述框架交叉地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底板的上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横梁, 当外力从前侧和/或后侧作用在所述底板上时,离朝着该底板传递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振动的振幅的波腹位置较近的所述交叉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离所述振幅的波腹位置较远的所述交叉部分处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接合部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所述框架与所述底板接合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该框架的比所述板接合部靠前侧或靠后侧的部分与所述前板和/或所述后板接合起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板接合部及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种是与点焊和/或机械式接合方法相结合的并用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处的所述板部件和/或所述第一刚性部件、所述板接合部处的所述板部件和/或所述附加板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部处的所述板部件和/或所述第二刚性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之一具有小于2mm的厚度。 15.一种车辆的车身构造,其包括: 板部件,其构成车身; 第一刚性部件,其经由第一接合部接合在所述板部件的一面上;以及 第二刚性部件,其经由第二接合部接合在所述板部件的另一面上, 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具有阻尼性能的粘合剂,该粘合剂通过粘着在所述第二刚性部件和所述板部件这两者上而使这两者接合起来, 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和第二接合部邻接部分,该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与所述第一接合部重叠,该第二接合部邻接部分与该第二接合部交叉部分相邻且不与该第一接合部重叠, 所述第二接合部邻接部分包括非层叠邻接部分和层叠邻接部分,该非层叠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一面侧没有设置所述第一刚性部件,该层叠邻接部分在所述板部件的所述一面侧设置有该第一刚性部件,所述车辆的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少于所述非层叠邻接部分处的所述粘合剂的每单位面积的粘合剂量。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