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后控制臂结构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包括控制臂主体和第一加强部,其中,于控制臂主体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并于容置腔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螺旋簧座的安装部;第一加强部收容于容置腔内、并位于安装部的一侧,且第一加强部具有固连于容置腔的两侧壁之间的加强单元,以及与加强单元一体固连的限位单元,以可构成与装设于安装部处的螺旋簧座一侧的抵接而形成对螺旋簧座径向运动的限位。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部,不仅可使加强单元对控制臂主体两侧壁构成刚性支撑,而使后控制臂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限位单元也能够消除整车高强度运动时螺旋簧座在控制臂主体内窜动的风险,且后控制臂结构结构简单,可便于轻量化设计。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河北;13 |
申请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冯世东;赵晓坤;于巨滨;王亚洲;柏华杰;宋操;马晶晶;王志超;刘志松;闫勇;王宁武;刘峻洁;刘春淼;夏超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7-12-27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7-05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711445297.2 |
公开号: |
CN109968932A |
代理机构: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雷莹 |
分类号: |
B60G7/00(2006.01);B;B60;B60G;B60G7 |
申请人地址: |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
主权项: |
1.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臂主体(1),于所述控制臂主体(1)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11),并于所述容置腔(11)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螺旋簧座(3)的安装部; 第一加强部(2),收容于所述容置腔(11)内、并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部(2)具有固连于所述容置腔(11)的两侧壁之间、以对两所述侧壁构成刚性支撑的加强单元,以及与所述加强单元一体固连的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可构成与装设于所述安装部处的所述螺旋簧座(3)一侧的抵接、以形成对所述螺旋簧座(3)径向运动的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2)包括第一板体(21),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一端的、依次连接的第二板体(22)、第三板体(23)和第四板体(24),所述第一板体(21)、所述第二板体(22)、所述第三板体(23)及所述第四板体(24)间呈阶梯状布置;所述第一板体(21)构成所述加强单元,所述第四板体(24)沿所述螺旋簧座(3)的轴向向所述容置腔(11)底部延伸、并构成所述限位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为平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21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上设置有贯穿布置的第一减重孔(21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101)为间隔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减重孔(2102)位于两所述第一定位孔(2101)之间、且为与两所述第一定位孔(2101)间连线正交布置的长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21)、所述第二板体(22)、所述第三板体(23)及所述第四板体(24)中、任意两板体之间的连接处均倒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二板体(22)和所述第三板体(23)间的倒角处,以及所述第三板体(23)和所述第四板体(24)间的倒角处分别构造有第一加强筋(28)和第二加强筋(29);所述第一加强筋(28)位于所述第二板体(22)和所述第三板体(23)间倒角的中心,所述第二加强筋(29)为相对于所述第三板体(23)和所述第四板体(24)间倒角的中心对称布置的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与所述第二板体(22)相连的一端,于所述第一板体(21)的另一端形成有豁口(2103)。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部(2),在所述安装部另一侧的所述容置腔(11)内固连有第二加强部;且所述第二加强部为固连于所述容置腔(11)的两侧壁之间、以对两所述侧壁构成刚性支撑的第五板体(4),并于所述第五板体(4)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41)及第二减重孔(42)。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