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一种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现有的储能式充电桩只是能实现电能的充换放储一体化,但当储能式充电桩工作在充电模式时,电网可能也运行在高峰状态,电价也比较高,在充电电动汽车也比较多,从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储能式充电桩的优势。本发明在此基础上,优先考虑电网运行状态,然后将电池的SOC值作为重要参考值之一,还有电价也是运营商和用户比较关心的一个点,最后关注本充电站在充电电动汽车的数量,将这四个因素按逻辑关系进行选择,可以解决现有储能式充电桩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将储能式充电桩的优势最大化。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申请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发明人: |
刘晔;史卓卿;徐双凤;郝颖琪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1900-01-20T00:00:00+0805 |
发布日期: |
1900-01-20T17:00:00+0805 |
申请号: |
CN201911414067.9 |
公开号: |
CN111016725A |
代理机构: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分类号: |
B60L53/63;B60L53/64;B60L53/60;B;B60;B60L;B60L53;B60L53/63;B60L53/64;B60L53/60 |
申请人地址: |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
主权项: |
1.一种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电网运行情况、电价、在充电电动汽车数量和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来决定储能式充电桩的工作模式,其中: 1)当电网运行在正常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大于80%且电价高于设定值A;或者,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大于80%、电价低于设定值B且充电电动汽车多于设定值C;或者,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介于20-80%之间且电价高于设定值A; 当电网运行在低谷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大于80%、电价低于设定值B且充电电动汽车多于设定值C; 则选择: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工作模式; 2)当电网运行在正常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小于20%;或者,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介于20%-80%之间且电价低于设定值B;或者,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大于80%、电价低于设定值B且在充电的电动汽车少于设定值D; 当电网运行在低谷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小于80%; 则选择:为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充电的工作模式; 3)当电网运行在高峰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小于20%; 当电网运行在低谷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大于80%且电价高于设定值A; 则选择:不动作。 4)当电网运行在高峰状态时:如果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大于20%; 则选择: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能量回馈电网的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储能式充电桩的工作模式首先由用户进行选择,在用户没有进行输入的情况下,再结合电网运行情况、电价、在充电电动汽车数量和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的SOC值来决定储能式充电桩的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值A为0.8元,设定值B为0.6元,设定值C为充电站可接收电动汽车数量的70%,设定值D为充电站可接收电动汽车数量的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充电的工作模式中,首先将电网侧输入的380V交流电经PWM整流器变换成可控的700V高压直流电,然后经母线电容稳压滤波后送给双向DC-DC变换器,将高压直流电降压成储能式充电桩中的储能电池组所需的350V低压直流电进而为储能式充电桩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能量回馈电网的工作模式中,首先将储能式充电桩中的储能电池组侧的350V电压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变为700V高压直流电,然后再经过逆变,变为电网所需的三相交流电,滤波后供给电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动作指不从电网取电,由储能式充电桩的电池组直接为汽车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储能式充电桩的模式选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模拟验证: 步骤1:获取储能式充电桩的建设成本、分时电价以及储能式充电桩对电网的影响; 步骤2:综合步骤1中的因素,画出模式选择结构图; 步骤3:根据图1的拓扑结构以及模式选择结构图,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模型; 步骤4:分别对储能式充电桩的充电模式和储能式充电桩电池组能量回馈电网的工作模式进行仿真分析。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