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立体隧道群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开挖第一基坑;设置第一支撑桩;进行第一隧道结构、第二隧道结构和第三隧道结构施工;第一空腔回填施工;开挖第二基坑;第四隧道结构施工;第二回填区域回填施工;第五隧道结构施工。本发明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以及第五隧道结构位于第四隧道结构的斜上方,从而节约了水平方向的空间,满足了机场出入口有限位置内多个通道的设置要求;而且增加了位于第一基坑隧道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可同步进行第一隧道结构、第二隧道结构和第三隧道结构施工,第二基坑开挖施工,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施工进度。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申请人: |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李文涛;朱鹏宇;熊开勇;李登辉;赵伟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1900-01-20T17:00:00+0805 |
发布日期: |
1900-01-20T07:00:00+0805 |
申请号: |
CN201911304045.7 |
公开号: |
CN110965582A |
代理机构: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波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7/12;E02D17/02;E02D17/18;E02D5/46;E02D31/02;E;E02;E02D;E02D29;E02D27;E02D17;E02D5;E02D31;E02D29/045;E02D27/12;E02D17/02;E02D17/18;E02D5/46;E02D31/02 |
申请人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通锦路16号 |
主权项: |
1.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开挖第一基坑(9)至第一底面(91); S2.在所述第一底面(91)上设置若干第一支撑桩(92); S3.在所述第一支撑桩(92)上进行第一隧道结构(1)、第二隧道结构(2)和第三隧道结构(3)施工,其中,所述第二隧道结构(2)和所述第三隧道结构(3)之间连接有第一底板(11),所述第一底板(11)、所述第二隧道结构(2)和所述第三隧道结构(3)形成第一隧道结构(1)和第一空腔(6),所述第一空腔(6)位于所述第一底板(11)下方; S4.第一隧道结构(1)、第二隧道结构(2)和第三隧道结构(3)施工完成后,对所述第一空腔(6)进行回填施工; S5.在所述第一底面(91)上开挖第二基坑(8)至第二底面(81),所述第二基坑(8)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桩(92)一侧; S6.在所述第二底面(81)上进行第四隧道结构(4)施工; S7.对第二回填区域(7)进行回填施工,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由所述第二底面(81)、所述第二基坑(8)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桩(92)一侧的地基边坡(821)和所述第四隧道结构(4)围成; S8.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回填完成后,在其填充物上进行第五隧道结构(5)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6)的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一封堵墙(62),所述第一空腔(6)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第二封堵墙(64),所述第一空腔(6)内由上而下设置有顶部回填层结构(65)和底部回填层结构(63),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65)和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63)共同充满所述第一空腔(6),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65)由自密实材料填充制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63)上具有与所述顶部回填层结构(65)相接触的第一顶面(631),所述第一顶面(631)与所述第一底板(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底板(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空腔(6)相连通的入口(61),自密实材料的填充物从所述入口(61)填入所述第一空腔(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含: S41.在所述第一空腔(6)的一端修筑所述第一封堵墙(62),所述第一封堵墙(62)将所述第一空腔(6)的一端封闭; S42.在所述第一空腔(6)的另一端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6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64)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底板(11)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封堵墙(64)与所述第一空腔(6)的接触处密封设置; S43.从所述第二封堵墙(64)上方将填充物运入并填充所述第一空腔(6),直至形成所述底部回填层结构(63),此时,所述第一顶面(631)与所述第一底板(11)之间存在第一间隙; S44.继续修筑所述第二封堵墙(64),直至所述第二封堵墙(64)将与所述第一空腔(6)与所述第二封堵墙(64)的一端封闭; S45.将自密实材料通过所述入口(61)填充至所述第一空腔(6)内,直至充满所述第一空腔(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1之前,在所述第一空腔(6)的内表面上进行防水施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采用外模台车(41)、内模台车(42)和用于绑扎钢筋的钢筋台车(43),所述步骤S6包含以下步骤: S61.利用所述钢筋台车(43)绑扎钢筋,形成用于第四隧道结构(4)的拱形钢筋笼(44),所述钢筋台车(43)位于所述拱形钢筋笼(44)内侧; S62.将所述外模台车(41)移动至所述拱形钢筋笼(44)外侧,并利用稳定装置(411)挂装连接所述拱形钢筋笼(44),将所述钢筋台车(43)与所述拱形钢筋笼(44)相脱离,所述稳定装置(411)设置于所述外模台车(41)上; S63.将所述钢筋台车(43)移出所述拱形钢筋笼(44)内侧区域; S64.将所述内模台车(42)移动至所述拱形钢筋笼(44)内侧,并与所述外模台车(41)相对应,将所述稳定装置(411)与所述拱形钢筋笼(44)相脱离; S65.利用所述内模台车(42)和所述外模台车(41)进行关模施工,并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所述第四隧道结构(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台车(43)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拱形钢筋笼(44)的第一架体(432),所述第一架体(432)底部设置有用于升降所述第一架体(432)的第一顶升部件(433),所述第一架体(432)的侧面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顶紧所述拱形钢筋笼(44)的第一顶紧部件(431),所述第一顶紧部件(431)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 步骤S62包含为: S21:将所述外模台车(41)移动至所述拱形钢筋笼(44)外侧; S22:利用所述稳定装置(411)挂装所述拱形钢筋笼(44),使所述拱形钢筋笼(44)能够自稳; S23:利用所述第一顶升部件(433)降低所述第一架体(432)的高度,缩短所述第一顶紧部件(431)的长度,使所述拱形钢筋笼(44)与所述钢筋台车(43)相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台车(42)包括内侧模板(424)和用于支撑内侧模板(424)的第二架体(421),所述第二架体(421)底部设置有用于升降所述第二架体(421)的第二顶升部件(422),所述第二架体(421)的侧面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顶紧所述内侧模板(424)的第二顶紧部件(423),所述第二顶紧部件(423)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 步骤S64包含: S641:利用所述第二顶升部件(422)降低所述第二架体(421)的高度,并缩短所述第二顶紧部件(423)的长度,使所述内模台车(42)能够进入所述拱形钢筋笼(44)内侧; S642:将所述内模台车(42)移动至所述拱形钢筋笼(44)内侧,并与所述外模台车(41)相对应; S643:利用所述第二顶升部件(422)升高所述第二架体(421)的高度,并伸长所述第二顶紧部件(423)的长度,使内侧模板(424)到达作业位置; S644:将所述稳定装置(411)与所述拱形钢筋笼(44)相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内由上而下依次填充有第一回填结构(71)和第二回填结构(72),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内竖向设置有若干根用于支撑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的第二支撑桩(73),所述第二支撑桩(73)上端与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相抵接,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为强度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所述步骤S7包含为: SA71.在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内填充强度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的填充物,以形成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 SA72.向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的剩余空间内填充填充物并压实,形成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 SA73.在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结构上进行第二支撑桩(73)施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内水平依次设置有第一回填结构(71)和第二回填结构(72),其中, 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内竖向设置有若干根用于支撑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的第二支撑桩(73),所述第二支撑桩(73)上端与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相抵接; 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背离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的一侧与所述第四隧道结构(4)相抵接,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的上端与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相抵接,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为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填充而成的结构件; 挡土墙组件(74),用于防止地基边坡(821)变形失稳,所述挡土墙组件(74)设置于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和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的接触处,所述挡土墙组件(74)顶部具有朝向地基边坡(821)横向延伸的延伸部(741),所述延伸部(741)用于与地基边坡(821)相贴合; 步骤S7具体为: SB71.在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下方的所述地基边坡(821)根部设置所述挡土墙组件(74); SB72.在所述挡土墙组件(74)与所述第四隧道结构(4)之间的第二回填区域(7)内填充强度大于或等于C15混凝土的强度的材质的填充物,以形成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并使所述第二回填结构(72)的顶部抵接支撑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 SB73.向所述第二回填区域(7)的剩余空间内填充填充物并压实,以形成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结构; SB74.在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结构上进行第二支撑桩(73)施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立体隧道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为管状隧道结构时,所述第二支撑桩(73)为端承桩; 当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为上端开口的U形隧道结构时,所述第二支撑桩(73)为高压旋喷桩,所述高压旋喷桩和所述第一回填结构(71)共同支撑所述第五隧道结构(5)。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