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及方法 |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及方法,涉及基坑施工监测的技术领域,其包括设置在基坑内的安装座和位于安装座上的红外发射器,支护结构上固接有用于对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光进行反射的反射组件,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反射组件反射出的红外光进行接收的接收板,红外发射器固接在接收板上。本申请具有精准监测支护结构的倾斜幅度的效果。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上海;31 |
申请人: |
上海先行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彭春蕾;王炳义;徐辉;康军;周正生;曹高慧;邓必辉;程东平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21-12-23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22-03-15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2111592433.7 |
公开号: |
CN114182767A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17/02;E02D17/04;E;E02;E02D;E02D33;E02D17;E02D33/00;E02D17/02;E02D17/04 |
申请人地址: |
200040 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291号 |
主权项: |
1.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坑(17)内的安装座(1)和位于所述安装座(1)上的红外发射器(2),其特征在于:支护结构(16)上固接有用于对所述红外发射器(2)发出的红外光进行反射的反射组件(3),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反射组件(3)反射出的红外光进行接收的接收板(4),所述红外发射器(2)固接在所述接收板(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组件(3)包括固接在支护结构(16)上的反射镜(31)和罩设在所述反射镜(31)外周的透明的防护壳(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板(4)上设置有刻度线(5),所述刻度线(5)位于所述接收板(4)靠近所述反射组件(3)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上球铰接有安装板(6),所述接收板(4)垂直固接在所述安装板(6)上,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安装板(6)与所述安装座(1)之间夹角大小的调节组件(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板(4)靠近所述反射组件(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接收模块(8),所述接收板(4)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8)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接收模块(9),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数据处理模块(10),所述第一接收模块(8)和所述第二接收模块(9)均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10)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所述第一气囊(11)与所述第二气囊(12)之间连通设置有文丘里管(13),所述文丘里管(13)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10)电连接,所述第一气囊(11)和所述第二气囊(12)内均装有液体,支护结构(16)上固接有抵接杆(14),所述抵接杆(14)远离支护结构(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囊(11)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11)内设置有十字瓣膜(15),所述十字瓣膜(15)位于所述抵接杆(14)靠近所述第二气囊(12)的一侧。 8.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如权利要求6-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装置,该一种邻近既有铁路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红外发射器(2)和反射组件(3):将反射镜(31)和防护壳(32)安装在支护结构(16)上,通过安装座(1)将接收板(4)和红外发射器(2)架设在基坑(17)内; S2,调节安装板(6):启动红外发射器(2),反射镜(31)对红外发射器(2)发出的红外光进行反射,根据接收板(4)上红外光点的位置,通过调节组件(7)调节安装板(6)与安装座(1)之间的夹角大小,使得接收板(4)上接收到的红外光点的位置与红外发射器(2)的位置重合,此时接收板(4)与支护结构(16)平行; S3,向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内注液体:液体填充在第一气囊(11)和第二气囊(12)内,待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2)内的液体流动平稳后,液体将第一气囊(11)撑起,使得抵接杆(14)与第一气囊(11)接触但不挤压第一气囊(11); S4,支护结构(16)倾斜、沉降分析:数据处理模块(10)通过分析文丘里管(13)内液体的流速来判断支护结构(16)的沉降幅度;数据处理模块(10)通过分析红外光点在第一接收模块(8)上的位置来判断支护结构(16)的倾斜幅度。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