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磨抛后的合金试样;获取所述合金试样中夹杂物的位置和尺寸;标记尺寸>300μm的所述夹杂物,得到大型夹杂物;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根据所述成分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来源。本分析方法通过前三个步骤确定合金试样中夹杂物的具体位置,并筛选夹杂物中超标的大型夹杂物,而后一一定位,并通过分析大型夹杂物的各项成分,利用成分及成分所对应的范围分析大型夹杂物中各项成分的对应来源,综合后即可完善、精确地推演大型夹杂物的来源。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湖北;42 |
申请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郑建国;康勃;欧阳珉路;朱敏;周剑华;王彦林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21-11-0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22-03-25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2111321084.5 |
公开号: |
CN114235872A |
代理机构: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霄枫 |
分类号: |
G01N23/2251;G01N23/2273;G;G01;G01N;G01N23;G01N23/2251;G01N23/2273 |
申请人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股份公司机关 |
主权项: |
1.一种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磨抛后的合金试样; 获取所述合金试样中夹杂物的位置和尺寸; 标记尺寸>300μm的所述夹杂物,得到大型夹杂物;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 根据所述成分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来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显微镜确定所述合金试样中的夹杂物的位置和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压痕仪标记所述夹杂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包括如下步骤: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整体形貌;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是否包括ZrO2、MgO以及Al2O3;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是否包括SiO2和MnO。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整体形貌包括如下步骤: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是否呈条状,是否颜色一致,是否端部圆滑; 若均是,判断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为硫化物;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是否呈不规则条状,是否存在明显界限,是否棱角分明; 若均是,判断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为钢渣与耐火材料结合的复合物;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是否呈镶嵌状,镶嵌处是否存在明显界限,镶嵌物与被镶嵌物是否颜色不同; 若均是,判断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为硫化物与耐火材料结合的复合物; 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是否呈不连续条状,是否粗细不一致,是否颜色有差别; 若均是,判断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成分为硅锰二次氧化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成分分析所述大型夹杂物的来源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CaO/SiO2的质量分数比分析钢渣的来源; 根据特征元素Na、K的质量分数分析钢渣的来源; 根据SiO2/MnO的质量分数比分析所述硅锰二次氧化物的来源; ZrO2的来源为浸入式水口; MgO的来源为耐火材料; Al2O3的来源为钢液; 分析Al2O3/MgO的质量分数比是否为(3.0-3.5):1,若是,判断Al2O3和MgO形成镁铝尖晶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CaO/SiO2的质量分数比分析钢渣的来源包括如下步骤: 分析CaO/SiO2质量分数比是否为(1.2-2.5):1,若是,判断所述钢渣的来源为钢包精炼渣; 分析CaO/SiO2质量分数比是否为(0.8-1.2):1,若是,判断所述钢渣的来源为中间包覆盖剂或结晶器保护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特征元素Na、K的质量分数分析钢渣的来源包括如下步骤: 分析Na和K的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总和是否>3%,若是,判断所述钢渣的来源为结晶器保护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轨钢大型夹杂物来源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SiO2/MnO的质量分数比分析所述硅锰二次氧化物的来源包括如下步骤: 分析SiO2/MnO的质量分数比是否为(0.85±0.05):1,若是,判断所述硅锰二次氧化物的来源为钢液与空气接触,造成Si、Mn二次氧化。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