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管桩沉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为了解决依据司机的操作经验进行植入导致施工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控制器、混凝土管桩、旋挖机和夹持机构,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旋挖机的工作状态,所述自动植入方法包括:(1)预先制备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管桩的外围设置大螺距螺纹;(2)在旋挖机的旋转头上安装夹持机构,并利用夹持架构将混凝土管桩夹持住混凝土管桩并使得混凝土管桩的中轴线与植入的位置对齐,所述夹持机构与混凝土管桩之间安装有力矩传感器;(3)旋挖机开始旋转带动混凝土管桩旋转植入高回填地区;(4)所述力矩传感器采集夹持机构与混凝土管桩之间的力矩信息,并将力矩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依据接收到的力矩信息控制旋挖机执行相应动作。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四川;51 |
申请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邓安;徐建骁;李艳;彭亮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21-12-1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22-03-0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2111532735.5 |
公开号: |
CN114108604A |
代理机构: |
成都慕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小金 |
分类号: |
E02D5/30;E02D5/48;E02D5/56;E02D7/22;E;E02;E02D;E02D5;E02D7;E02D5/30;E02D5/48;E02D5/56;E02D7/22 |
申请人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五冶路9号 |
主权项: |
1.一种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混凝土管桩、旋挖机和夹持机构,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旋挖机的工作状态,所述自动植入方法包括: (1)预先制备混凝土管桩,所述混凝土管桩的外围设置大螺距螺纹; (2)在旋挖机的旋转头上安装夹持机构,并利用夹持架构将混凝土管桩夹持住混凝土管桩并使得混凝土管桩的中轴线与植入的位置对齐,所述夹持机构与混凝土管桩之间安装有力矩传感器; (3)旋挖机开始旋转带动混凝土管桩旋转植入高回填地区; (4)所述力矩传感器采集夹持机构与混凝土管桩之间的力矩信息,并将力矩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依据接收到的力矩信息控制旋挖机执行相应动作;若力矩传感器接收到的力矩信息达到该混凝土管桩的抗扭强度的70-80%时,控制器控制旋挖机反向转动一定时间,然后控制旋挖机向上抬升一定高度,然后再次控制旋挖机正向转动带动混凝土管桩植入到高回填地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中预先录入有混凝土管桩的抗扭矩强度,以及各个混凝土管桩植入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置于旋挖机上或者置于手持终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管桩的下端具有圆台状或者圆锥状的尖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用于与旋转机的旋转头相互连接的固定端板,所述固定端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铰接有第二夹持板,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形成的空腔能够包覆混凝土管桩并与混凝土管桩的外径相互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一侧通过销轴相互铰接,所述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另一侧通过锁紧螺杆和锁紧螺母实现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板的中部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外围配设有挤压筒,所述挤压筒的长度与混凝土管桩的内部深度相互适配,所述挤压筒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滑槽,所述挤压筒的外圆周壁和内圆周壁上开设有与滑槽相互连通的条形槽,所述滑槽内配设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的内侧面能够伸到挤压筒的内腔内并与插入到挤压筒内腔中的导向杆相互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的横向截面矩形,并且导向杆上的至少两个面为倾斜面,所述挤压块伸入到挤压筒的内腔中的内侧面为与倾斜面相互配合的楔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中具有用于对挤压块进行复位的复位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回填地区沉桩自动植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旋挖机在旋转植入时将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一起旋入高回填地区的土体中,然后开挖裸露出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底部并松开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的锁紧螺杆和锁紧螺母,旋挖机升高带动夹持机构与混凝土管桩相互分离。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