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研究 |
关键词: | 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模型;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
摘要: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效率和高可达的出行要求。可达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状况的一种评价手段,对城市网络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等问题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根据可达性的发展进程,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可达性的四大特性。 (2)对经典可达性模型——空间阻隔模型、累积机会模型、潜力模型、效用模型和时空约束模型进行考察、对比和适应性分析,总结各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对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可达性分析和评价,为建立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模型提供依据,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理念、理论和设计的具体方案给予选择加以丰富。 (3)在对五种经典模型研究基础上,采用组合模型的思路,运用定量测算模型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对时间因素、票价因素、换乘次数以及乘车站数等定量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定量测算模型。结合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可获得机会因素、交通系统因素以及个性因素等不便于量化的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作进一步分析评价。 (4)设计基于可达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满意度调查表,采用概率统计的方式处理调查数据,求出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因素的权值。 (5)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运用定量测算模型对重庆市轨道1、2、3和6号线进行可达性定量分析,比较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以及沙坪坝区的可达性状况。结果表明,重庆市轨道交通可达性与经济状况相符合。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市区可达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居民对现有的轨道交通线路比较满意,可以通过加强建设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更高的可达性。 |
作者: | 谭杉 |
专业: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导师: | 王花兰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兰州交通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3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