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交互关系下地铁站域行为空间优化研究--以苏州广济南路站为例
论文题名: 交互关系下地铁站域行为空间优化研究--以苏州广济南路站为例
关键词: 地铁站域;空间优化;交互关系;功能属性
摘要: 我国城市地铁建设正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成为“城市·交通一体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站点在植入原有城市空间后,导致站域内空间要素发生转换,引发出多样的行为类型和行为需求,形成了特有的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然而诸多地段的地铁站域空间无法满足使用者行为需求,导致二者响应效能降低,出现了空间分异以及异用行为等现象。在关联要素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地铁站域内空间的品质与容量,成为当前地铁站域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地铁站域内空间要素作为交互客体对象,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作为交互主体对象,从引发阶段和反馈阶段构建站域内行为空间交互的研究框架,探究地铁站域行为与空间在交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选取苏州市地铁1、2号线换乘站--广济南路站点为案例,一方面对站域空间要素开展实地测绘与拍照记录,绘制CAD平面以及SU建模;另一方面针对使用者行为活动进行GPS实时跟踪和行为注记,将数据导入GIS软件中实现数据可视化。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站域空间对使用者行为活动的引发包括引导和制约两方面,使用者行为活动对空间的反馈包括空间正常使用、空间异用以及空间多时段使用;其二,以使用者为主体,行为与行为、行为与空间、行为与时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度;其三,站域内行为空间能否进行良好的交互受社会因素和物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使用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生理条件以及使用者对站域的熟悉程度、行为目的等心理需求,物质因素包括空间布局、空间功能属性、空间连续性、街道空间尺度、底层界面功能、设施配置等。
  以营造行为的多样性、注重双向的设计模式、保持良好的交互关系为地铁站域内行为空间优化设计原则提出优化策略。引发阶段的站域空间优化策略:1)提升站域空间的整体性,避免局部行为密度过大或过小;2)优化改造空间形态,引发多样有序的行为活动;3)提高设施品质与利用率,契合使用者微观行为体验。反馈阶段的站域空间优化策略:1)保障使用者安全效率的需求,减小交叉口的时间阻隔效应,保障交叉路口的过街安全,步行网络体系立体化,无障碍设施分布;2)满足使用者舒适愉悦的需求,增加驻留空间,实现空间形态多样化,根据空间时段性合理配置功能设施。
  最后结合前期实地调研发现的现状问题,针对广济南路站域内街道空间、节点空间以及设施环境分布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方案。
作者: 彭卓
专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导师: 郭晓阳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年度: 2022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