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低碳出行下轨道交通对景点可达性的影响及景点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
关键词: | 轨道交通;空间可达性;GIS;旅游景点;社会网络模型 |
摘要: | 近几年,全国多个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动城市发展及城市形象建设。A级及以上景点资源作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其可达性极大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出游印象和评价。在散客化旅游背景下,“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的出行方式是大量学生、背包客等选择自助游或半自助游的散客出游时倾向选择的绿色环保的低碳出游方式。其中,轨道交通是高效的低碳出行工具,在轨道交通建设背景下研究景点的低碳出行可达性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低碳出行为视角,以西安市为例,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景点可达性的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和评价维度,探讨散客化背景下轨道交通对景点可达性的影响。从客源地和目的地景点两个维度展开景点可达性评价,综合运用ArcGIS软件和Ucinet6软件,基于低碳出行交通网络数据集,构建景点的可达性模型和景点可达网络模型,综合两个可达性模型基于目的地景点角度构建景点的综合可达性评价模型。对比“公交+骑行”、“现状地铁+公交+骑行”和“三期地铁+公交+骑行”三种出行方式下的景点可达性,分析轨道交通对景点可达性的影响。最后,基于改进场强模型的景点吸引力指数评价模型,分析景点的综合可达性和吸引力空间分布格局,结合定量定性指标提出西安市未来景点的空间发展策略建议。 研究表明: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线路沿线的景点的综合可达性及居民小区和枢纽站的景点可达性提升效果普遍较为显著,现状地铁的可达性重点优化区域集中在主城区,三期地铁的优化区域集中在地铁沿线较偏远地区,极偏远地区可达性较难受地铁优化。在单个可达性指标的变化中,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开通下,景点的外地游客可达性、本地居民可达性、景点间的点对点直接可达性均普遍呈现提升趋势,但景点间的间接中转可达性呈现有升有降的趋势。说明地铁建设下,客源地到达景点的便捷度有效提升,景点在景点网络中的地位及角色发生变化,部分景点与其他景点间的联系紧密化,部分景点例如陕西自然博物馆在其他景点间的桥梁及中转作用淡化。 最终对比分析景点的综合可达性和吸引力指数,将景点划分为“高—高”型景点、“低—高”型景点、“高—低”型景点和“低—低”型景点四种类型。结合上述定量指标及定性指标的空间格局分布,提出西安市未来景点的空间发展策略。 |
作者: | 黄花 |
专业: | 交通运输工程 |
导师: | 李升朝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长安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