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论文题名: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关键词: 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可达性;互联网地图服务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交通体系改造与变革的背景下,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调整带来了契机,研究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对于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配置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公共服务设施数据、居住小区数据、细粒度人口热力数据和交通网络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模型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时间可达性、资源可达性、资源供需匹配及资源配置均等性,并分析不同出行模式下的时间可达性差异,旨在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配置和轨道交通建设的远期规划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互联网地图服务获取实时交通路况下的加权最优时间路线,基于“完整出行链”的时间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居住小区至四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中心、医院、高级中学、景点)的出行时间成本。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的时间成本计算方法相比,基于“完整出行链”的时间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确,能够反映实际交通状况,也减少了建立道路网络模型的数据采集和更新工作。
  (2)结合最邻近距离法和累计机会成本法,测度了城市内部不同出行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时间可达性,分析了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轨道交通对公共服务设施时间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行模式形成了不同的时间可达性空间分布格局。轨道交通接入公共交通网络后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时间可达性,中长距离出行的时间可达性提升幅度比近距离出行更为明显。
  (3)基于出行模式时间可达性差异测度指标,测度了不同出行模式下的时间可达性差异。结果表明:出行模式时间可达性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地铁线路指向性特征,轨道交通接入公共交通网络后居民出行对汽车和自行车依赖性有所降低,长距离出行以及地铁沿线地区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
  (4)基于细粒度的人口数据,提出一种优化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并对距离衰减参数和搜索阈值参数进行了实验分析。然后以医疗设施为例,测度了不同出行时段(早高峰、平峰和晚高峰)下公交模式和地铁模式的医疗设施时间可达性和资源可达性。结果表明:两种出行模式的可达性均受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影响,且公交模式所受到的影响更大。轨道交通提升了医疗设施的时间可达性和资源可达性,不同出行时段下轨道交通对可达性的提升幅度排序为:早高峰时段>晚高峰时段>平峰时段。
  (5)结合z-score标准化方法、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了轨道交通接入公共交通网络后对资源供需匹配及资源配置均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交通接入公共交通网络后提高了医疗设施资源的供需匹配程度,提升了低可达性低人口密度地区的居民就医需求。同时轨道交通接入公共交通网络后对医疗设施资源配置的均等性有所改善,但改善后的医疗设施资源配置仍然处于高度不均等的状态,在未来应通过增加医疗资源设施或者新增或优化地铁线路来改善医疗设施资源配置的均等性。
作者: 易新宇
专业: 测绘科学与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导师: 蔡先华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东南大学
学位年度: 2021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