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可上坡并转向全挂车
专利名称: 可上坡并转向全挂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上坡并转向全挂车,采用设在牵引桥下方的下置式顶压弹簧总成顶压住牵引臂结构设计,活动节与转向盘之间中心距不小于车前角与转向盘中心距,延长了牵引桥的长度使牵引车能适应更大坡度;本发明便于牵引总成挂卸并能保护牵引环不会坠击地面而损坏,使得全挂车在爬坡且拐弯时牵引总成不会卡顿在车前角;下置顶压弹簧总成结构牢靠、维护容易,解决了常规拉力弹簧上置式拉力弹簧结构的全挂车在爬坡且转弯的极限条件时,牵引臂、拉力弹簧与车前角三者之间会彻底卡顿而翻车的问题,风机坑座设置在方坑车身后半部且其低于方坑车身的车面20厘米处,降低整车的重心提高安稳性,支撑腿总成可以保护轮胎不会长期单向受压而变形或漏气。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福建;35
申请人: 福州枫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元章
专利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0597457.3
公开号: CN108859632A
代理机构: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代理人: 王义星
分类号: B60D1/24(2006.01)I;B60D1/167(2006.01)I;B62D13/02(2006.01)I;B;B60;B62;B60D;B62D;B60D1;B62D13;B60D1/24;B60D1/167;B62D13/02
申请人地址: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建华支巷水涧新村6座二层D227室
主权项: 1.一种可上坡并转向全挂车,主要由牵引总成(1)、下置式顶压弹簧总成(2)、车身总成、前轮转向总成、后轮总成、支撑腿总成六部分组成;所述的车身总成由车前角(4)、方坑车身(5)、药桶固定区(30)、踏纹板车面区(30‑1)、风机坑座(31)组成,方坑车身(5)的车面除了已经设为药桶固定区(30)和风机坑座外剩下的车面区域采用踏纹板铺平以作为踏纹板车面区(30‑1);前轮转向总成由转向盘、前轮总成(13)、牵引桥(15)组成,在前轮转向总成的转向盘(5‑1)的下前方的左右两侧各设一件牵引桥(15);后轮总成设在车身总成的后部下方,包括后轮(12)、车后轴(21)、U形螺栓紧固件、板簧;前轮和后轮(12)各有两个、分别设在方坑车身(5)两侧的前端、后端且能转动;方坑车身(5)的前部下方中央与前轮转向总成之间通过转向盘(5‑1)活动连接而形成能360度自由转向的结构;所述的牵引总成(1)包括牵引环(1‑1)、牵引臂(1‑2)、踏板弓(1‑3)、顶板(1‑4)、活动前节(3)、缺角(43),所述牵引总成(1)中的牵引臂(1‑2)、踏板弓(1‑3)、顶板、活动前节(3)在牵引环(1‑1)后面左右两侧各设一件;牵引环(1‑1)后面连接有两个分开布置的牵引臂(1‑2),踏板弓(1‑3)设在靠近牵引环(1‑1)端、顶板(1‑4)设在靠近活动前节(3)端,每侧踏板弓(1‑3)的两端牢焊在相应侧的牵引臂(1‑2)下并与顶板(1‑4)前后相依靠,且踏板弓(1‑3)与顶板(1‑4)靠着并焊住、形成踏板弓(1‑3)与顶板(1‑4)互相加强的固定结构,使得顶板(1‑4)即使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或压力而不会变形,每侧活动前节(3)设在相应侧的牵引臂(1‑2)的后端,在前轮转向总成中的左右两侧的牵引桥的前端各设一件活动后节(3‑1),牵引总成(1)中的活动前节(3)与设在相应侧牵引桥前端的活动后节(3‑1)用插销连接而形成活动节、使得牵引总成(1)能上下变位;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两侧的牵引桥(15)下各设置有一套下置式顶压弹簧总成(2),所述的下置式顶压弹簧总成(2)包括加强筋(14)、槽钢(16)、螺栓头(32)、大垫片(33)、长螺栓(34)、压缩弹簧(35)、防松螺母(36)、中心螺孔(37)、簧内套管(38)、螺杆套(39)、厚垫片的中心套孔(41)、大垫片(33)的中心孔(42),槽钢(16)由底面和凹槽口组成,将竖立的槽钢(16)底面朝着车前方的牵引环(1‑1)方向摆放、凹槽口朝着车后方的风机坑座方向摆放,在槽钢(16)下部底面中央加工有匹配长螺栓(34)的中心螺孔(37),把簧内套管的中心线与中心螺孔(37)的中心线对准为同一中心线后焊固在槽钢(16)的底面上,厚垫片(40)与螺杆套(39)对准后串联焊固,使厚垫片(40)的中心套孔(41)的中心线与螺杆套(39)的内套孔的中心线为同一中心线,厚垫片(40)置于簧内套管(38)的管口内、使厚垫片(40)的外周沿与簧内套管(38)的管口的内周缘对齐后焊接固定,焊接固定后中心螺孔(37)、簧内套管(38)、螺杆套(39)、厚垫片(40)的中心套孔(41)的中心线重合;把槽钢(16)的上端固定在牵引桥(15)下并通过加强筋(14)加固,形成能固定住下置式顶压弹簧总成(2)的基座,使得槽钢(16)即使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或压力仍然不会变形;压缩弹簧(35)的后端套进设在槽钢(16)下部的簧内套管(38)中,压缩弹簧(35)的前端被大垫片(33)压着;长螺栓(34)的螺杆穿过大垫片(33)的中心孔(42)、压缩弹簧(35)、厚垫片(40)的中心套孔(41)、螺杆套(39)的内套孔、簧内套管(38)和槽钢(16)下端的中心螺孔(37)后用防松螺母(36)锁紧限位,长螺栓(34)的螺杆头垂直顶压住牢焊在牵引臂(1‑2)下的顶板(1‑4)上,锁定后的长螺栓(34)仅能前后移动,长螺栓(34)在较大冲击力或弹压力作用下也不会偏移,确保下置式顶压弹簧总成(2)能牢靠地顶举起处于垂落状态下的牵引总成(1),使牵引总成(1)被悬空挺举以免牵引环坠击地面而损坏;爬坡或用力提起时牵引臂总成(1)能与下置式的顶压弹簧总成(2)脱离,下坡或用力下压牵引臂(1‑2)时下置式的顶压弹簧总成(2)被顶压、压缩弹簧(35)被压缩导致长螺栓(34)向后退移,车辆在爬坡并拐弯行驶时能避免牵引总成(1)的左、右两侧的牵引臂(1‑2)与方坑车身(5)的车前角(4)相卡碰;位于牵引臂(1‑2)下的踏板弓供操作人员踩踏上下全挂车;所述的风机坑座(31)位于方坑车身(5)的后半部、且其设置在低于方坑车身(5)的车面20厘米处,风机坑座(31)由坑左前悬柱(6)、坑右前悬柱(6‑1)、坑左中悬柱(7)、坑右中悬柱(7‑1)、坑左后悬柱(8)、坑右后悬柱(8‑1)、坑左后端悬柱(9)、坑左前端悬柱、坑左下侧梁(11)、坑右下侧梁(11‑1)、坑后左悬柱(17)、坑前左悬柱(17‑1)、坑后右悬柱(18)、坑前右悬柱(18‑1)、坑右后端悬柱(19)、坑右前端悬柱(19‑1)、坑后横梁、坑右上侧梁(22)、坑右中纵梁(23)、坑左中纵梁(24)、车后梁(25)、坑左上侧梁(26)、坑中横梁(27)、坑前横梁(28)、车中横梁(29)组成,所述的风机坑座(31)作为在方坑车身(5)的车面与车后轴(21)之间构建成的矩形凹坑式架构,由方坑车身(5)的车中横梁(29)作为矩形凹坑式架构的前边框,由方坑车身(5)的车后梁(25)作为矩形凹坑式架构的后边框,将作为风机坑座(31)左边框的坑左上侧梁(2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方坑车身(5)的车中横梁(29)和车后梁(25)上,将作为风机坑座(31)右边框的坑右上侧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方坑车身(5)的车中横梁(29)和车后梁(25)上,位于方坑车身(5)车面上的坑右上侧梁(22)、坑左上侧梁(26)、车中横梁(29)和车后梁(25)组成矩形凹坑式架构的矩形边框架,这个矩形边框架用于悬挂位于风机坑座(31)底部的纵向、横向的底梁;所述的纵向的底梁有左下侧梁(11)、坑右下侧梁(11‑1)、坑右中纵梁(23)和坑左中纵梁(24)四件纵向的底梁,横向的底梁有坑后横梁(20)、坑中横梁(27)和坑前横梁三件横向的底梁;将坑左下侧梁(11)用坑左前端悬柱(9‑1)、坑左前悬柱(6)、坑左中悬柱(7)、坑左后悬柱(8)、坑左后端悬柱(9)五件悬柱固定在坑左上侧梁(26)下,将坑右下侧梁(11‑1)用坑右前端悬柱(19‑1)、坑右前悬柱(6‑1)、坑右中悬柱(7‑1)、坑右后悬柱(8‑1)、坑右后端悬柱(19)五件悬柱固定在坑右上侧梁(22)下;将坑前横梁(28)的左端固定在坑左下侧梁(11)上、坑前横梁(28)的右端固定在坑右上侧梁(22)上,将坑中横梁(27)的左端固定在坑左下侧梁(11)上、坑中横梁(27)的右端固定在坑右上侧梁(22)上,将坑后横梁(20)的左端固定在坑左下侧梁(11)上、坑后横梁(20)的右端固定在坑右上侧梁(22)上;坑左中纵梁(24)的前端用坑前左悬柱(17‑1)固定在车中横梁(29)下、坑左中纵梁的后端用坑后左悬柱(17)固定在车后梁(25)下,坑右中纵梁(23)的前端用坑前右悬柱固定在中横梁(29)下、坑右中纵梁(23)的后端用坑后右悬柱(18)固定在车后梁(25)下;左下侧梁(11)、坑右下侧梁(11‑1)、坑左中纵梁(24)和坑右中纵梁(23)这四根纵向的底梁与坑前横梁(28)、坑中横梁(27)、坑后横梁(20)这三根横向的底梁呈互相垂直交叉的四纵三横的网格状排列,纵向的底梁与横向的底梁在交叉点处互相靠接焊牢而成为一个下凹式的矩形凹坑式架构,下凹式的矩形凹坑式架构上设有固定风机机座的固定孔;后轮总成的车后轴(21)的两端分别用U形螺栓紧固件、板簧固定在方坑车身(5)后部的坑左下侧梁(11)下、坑右下侧梁(11‑1)下。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