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新式的隐藏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可新能源蓄电装置
专利名称: 一种新式的隐藏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可新能源蓄电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设备,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式的隐藏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可新能源蓄电装置,包括充电升降装置、升降座椅机构、新能源转化机构、蓄电机构、装置外壳,本装置采用可升降的结构,节省空间,装置设置有蓄电机构,减少资源消耗,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装置还设置有可升降的休息座位,更加的人性化。充电升降装置固定在装置外壳的左侧,升降座椅机构位于充电升降装置的右侧,新能源转化机构位于升降座椅机构的右侧,蓄电机构位于充电升降装置、升降座椅机构和新能源转化机构的下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江苏;32
申请人: 刘洋
发明人: 刘洋
专利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0863401.8
公开号: CN108790929A
分类号: B60L11/18(2006.01)I;B60N2/16(2006.01)I;B60L11/00(2006.01)I;B;B60;B60L;B60N;B60L11;B60N2;B60L11/18;B60N2/16;B60L11/00
申请人地址: 223623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太平村吴洼组34号
主权项: 1.一种新式的隐藏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可新能源蓄电装置,包括充电升降装置(1)、升降座椅机构(2)、新能源转化机构(3)、蓄电机构(4)、装置外壳(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升降装置(1)包括升降机构(1‑1)、充电装置(1‑2)、连接链条(1‑3),升降机构(1‑1)安装在装置外壳(5)的最左侧,充电装置(1‑2)位于升降机构(1‑1)的右侧,升降机构(1‑1)与充电装置(1‑2)通过连接链条(1‑3)活动接触连接;升降机构(1‑1)包括发动机(1‑1‑1)、锥齿轮一(1‑1‑2)、锥齿轮二(1‑1‑3),发动机(1‑1‑1)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左侧,锥齿轮一(1‑1‑2)位于发动机(1‑1‑1)的右端,发动机(1‑1‑1)与锥齿轮一(1‑1‑2)固定接触连接,锥齿轮二(1‑1‑3)位于锥齿轮一(1‑1‑2)的右端,锥齿轮一(1‑1‑2)与锥齿轮二(1‑1‑3)相咬合,锥齿轮二(1‑1‑3)与连接链条(1‑3)相连接;充电装置(1‑2)包括顶层保护盖(1‑2‑1)、充电装置主体(1‑2‑2)、位移齿轮(1‑2‑3)、联动齿轮一(1‑2‑4)、固定活动轴(1‑2‑5)、位置活动凹槽(1‑2‑6),顶层保护盖(1‑2‑1)位于充电装置主体(1‑2‑2)的顶端,充电装置主体(1‑2‑2)与顶层保护盖(1‑2‑1)固定接触连接,充电装置主体(1‑2‑2)上设置有位置活动凹槽(1‑2‑6),位置活动凹槽(1‑2‑6)与位移齿轮(1‑2‑3)相适应,位移齿轮(1‑2‑3)与联动齿轮一(1‑2‑4)固定接触连接,固定活动轴(1‑2‑5)与位移齿轮(1‑2‑3)通过通孔活动接触连接,固定活动轴(1‑2‑5)与联动齿轮一(1‑2‑4)通过通孔活动接触连接,固定活动轴(1‑2‑5)与充电装置主体(1‑2‑2)活动接触连接,固定活动轴(1‑2‑5)与位置活动凹槽(1‑2‑6)相适应;升降座椅机构(2)包括升降座椅主体(2‑1)、滑动滚轮(2‑2),升降座椅主体(2‑1)位于充电装置(1‑2)的右端,升降座椅主体(2‑1)与装置外壳(5)通过凹槽相适应,滑动滚轮(2‑2)的安装在升降座椅主体(2‑1)的底部,滑动滚轮(2‑2)与装置外壳(5)活动接触连接,滑动滚轮(2‑2)与T形卡位件(5‑1‑5)通过凹槽相适应;滑动滚轮(2‑2)上设置有卡位凹槽(2‑2‑1),卡位凹槽(2‑2‑1)与T形卡位件(5‑1‑5)相适应;新能源转化机构(3)包括车辆承重板(3‑1)、密封固定盖(3‑2)、压力支撑柱(3‑3)、记忆气囊(3‑4)、气囊托板一(3‑5)、第一出气口(3‑6)、第二出气口(3‑7)、气囊托板二(3‑8),密封固定盖(3‑2)位于装置外壳(5)的顶端,密封固定盖(3‑2)与装置外壳(5)通过紧固螺钉固定接触连接,压力支撑柱(3‑3)与密封固定盖(3‑2)通过通孔相适应,车辆承重板(3‑1)位于密封固定盖(3‑2)的上方,车辆承重板(3‑1)与压力支撑柱(3‑3)固定接触连接,记忆气囊(3‑4)位于压力支撑柱(3‑3)的下方,压力支撑柱(3‑3)与记忆气囊(3‑4)接触连接,记忆气囊(3‑4)的右侧下方设置有第一出气口(3‑6),记忆气囊(3‑4)的左侧下方设置有第二出气口(3‑7),气囊托板一(3‑5)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装置外壳(5)上,气囊托板一(3‑5)位于记忆气囊(3‑4)的右下方,记忆气囊(3‑4)与气囊托板一(3‑5)接触连接,气囊托板二(3‑8)位于记忆气囊(3‑4)的左下方,气囊托板二(3‑8)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装置外壳(5)上,气囊托板二(3‑8)与记忆气囊(3‑4)接触连接;蓄电机构(4)包括发电机(4‑1)、斜齿轮一(4‑2)、联动齿轮二(4‑3)、第二转动叶轮(4‑4)、第一转动叶轮(4‑5)、链条固定轮组(4‑6)、链条(4‑7)、联动齿轮三(4‑8)、斜齿轮二(4‑9)、连接齿轮(4‑10)、固定活动轴(4‑11),第二转动叶轮(4‑4)位于第二出气口(3‑7)的正下方,第二转动叶轮(4‑4)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内部,第一转动叶轮(4‑5)位于第一出气口(3‑6)的正下方,第一转动叶轮(4‑5)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定在装置外壳(5)的内部,发电机(4‑1)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左端,斜齿轮一(4‑2)位于发电机(4‑1)的右侧,发电机(4‑1)与斜齿轮一(4‑2)固定接触连接,联动齿轮二(4‑3)与斜齿轮一(4‑2)相咬合,联动齿轮二(4‑3)位于斜齿轮一(4‑2)的右侧,联动齿轮二(4‑3)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内部,联动齿轮二(4‑3)与第二转动叶轮(4‑4)通过链条(4‑7)相连接,链条固定轮组(4‑6)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内部,链条固定轮组(4‑6)位于第二转动叶轮(4‑4)的正下方,联动齿轮三(4‑8)位于链条固定轮组(4‑6)的左侧,联动齿轮三(4‑8)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内部,斜齿轮二(4‑9)位于联动齿轮三(4‑8)的左侧,联动齿轮三(4‑8)与斜齿轮二(4‑9)相咬合,斜齿轮二(4‑9)与连接齿轮(4‑10)固定接触连接,连接齿轮(4‑10)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固定在装置外壳(5)上,连接齿轮(4‑10)与发电机(4‑1)相连接,联动齿轮三(4‑8)、第一转动叶轮(4‑5)和链条固定轮组(4‑6)通过链条(4‑7)相连接;链条固定轮组(4‑6)包括齿轮组件一(4‑6‑1)、齿轮组件二(4‑6‑2)、齿轮组件三(4‑6‑3),齿轮组件一(4‑6‑1)位于齿轮组件二(4‑6‑2)的正上方,齿轮组件二(4‑6‑2)位于齿轮组件三(4‑6‑3)的正上方,齿轮组件一(4‑6‑1)、齿轮组件二(4‑6‑2)和齿轮组件三(4‑6‑3)均通过固定活动轴(4‑11)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内部;装置外壳(5)包括保护外壳主体(5‑1)、升降控制面板(5‑2)、面板保护推盖(5‑3)、座椅凹槽(5‑4),升降控制面板(5‑2)与升降机构(1‑1)相连接,面板保护推盖(5‑3)与保护外壳主体(5‑1)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保护外壳主体(5‑1)上设置有座椅凹槽(5‑4),座椅凹槽(5‑4)与升降座椅机构(2)相适应;保护外壳主体(5‑1)包括支撑弹簧(5‑1‑1)、凹槽(5‑1‑2)、顶层密封盖(5‑1‑3)、定位开关(5‑1‑4)、T形卡位件(5‑1‑5),保护外壳主体(5‑1)上设置有凹槽(5‑1‑2),凹槽(5‑1‑2)与支撑弹簧(5‑1‑1)相适应,T形卡位件(5‑1‑5)与保护外壳主体(5‑1)通过通孔相适应,T形卡位件(5‑1‑5)与卡位凹槽(2‑2‑1)相适应,T形卡位件(5‑1‑5)与顶层密封盖(5‑1‑3)接触连接,定位开关(5‑1‑4)与T形卡位件(5‑1‑5)通过螺纹相啮合,定位开关(5‑1‑4)与顶层密封盖(5‑1‑3)通过通孔相适应,顶层密封盖(5‑1‑3)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保护外壳主体(5‑1)上;充电升降装置(1)固定在装置外壳(5)的左侧,升降座椅机构(2)位于充电升降装置(1)的右侧,新能源转化机构(3)位于升降座椅机构(2)的右侧,蓄电机构(4)位于充电升降装置(1)、升降座椅机构(2)和新能源转化机构(3)的下方。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