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泡料、瓶片循环均化装置的循环提料机构 |
摘要: |
一种泡料、瓶片循环均化装置的循环提料机构,属于纺织原料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循环提料机构总成和循环提料斗驱动机构,循环提料机构总成包括提升架、循环提料斗左传动链条、循环提料斗右传动链条、循环提料斗、上料斗和卸料斗,提升架由提升架底框、提升架顶框和固定在提升架底框与提升架顶框之间的提升架第一、第二、第三纵向立柱及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组成,提升架顶框上设置有循环提料斗到位信号采集器;循环提料斗驱动机构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地坑内并且与传动链轮轴传动连接。保证循环提料斗的运行平稳性;整体结构简练,方便制造、组装与使用;能满足与泡料、瓶片循环均化装置相配套的要求。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江苏;32 |
申请人: |
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樊海彬;李文俊;樊慧斌;王维平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号: |
CN201811177481.8 |
公开号: |
CN109205240A |
代理机构: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分类号: |
B65G47/08(2006.01)I;B;B65;B65G;B65G47 |
申请人地址: |
215531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支塘镇八字桥村 |
主权项: |
1.一种泡料、瓶片循环均化装置的循环提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循环提料机构总成(3)和一循环提料斗驱动机构(4),所述的循环提料机构总成(3)包括提升架(31)、循环提料斗左传动链条(32)、循环提料斗右传动链条(33)、循环提料斗(34)、上料斗(35)和卸料斗(36),提升架(31)由提升架底框(311)、提升架顶框(312)和固定在提升架底框(311)与提升架顶框(312)之间的提升架第一、第二、第三纵向立柱(313、314、315)以及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组成,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以及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分别对应于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以及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左侧,提升架第一、第二、第三纵向立柱(313、314、315)以及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形成井字架构造,其中,提升架第一、第二纵向立柱(313、314)彼此前后对应,而提升架第三、第四纵向立柱(315、316)相互前后对应,并且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还对应于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的左侧,而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在对应于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左侧,在提升架(31)的高度方向还间隔套置有提升架加强框(317),该提升架加强框(317)的提升架加强框腔(3171)的加强框腔左腔壁与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以及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固定,而提升架加强框腔(3171)的加强框腔右腔壁与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以及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固定,所述的提升架底框(311)在使用状态下固定在开挖于地坪上的地坑(10)内,其中:在所述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的下端固定有一第一左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31),在该第一左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31)上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一左传动链轮轴(31311),在该第一左传动链轮轴(31311)朝向所述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一左传动链轮(31312),在所述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的下端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左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31)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左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41),在该第二左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41)上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二左传动链轮轴(31411),在该第二左传动链轮轴(31411)朝向所述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左传动链轮(31412),在所述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的下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左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31)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一右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51),在该第一右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51)上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一右传动链轮轴(31511),在该第一右传动链轮轴(31511)朝向所述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一右传动链轮(31512),在所述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下端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右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51)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右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61),在该第二右传动链轮轴轴承座(3161)上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二右传动链轮轴(36111),在该第二右传动链轮轴(316111)朝向所述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右传动链轮(31612),在所述提升架顶框(312)的顶部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提升架第二、第四纵向立柱(314、316)的顶部之间的位置固定有一顶框第一补强板(3121),在提升架顶框(312)的顶部另一侧并在对应于提升架第一、第三纵向立柱(313、315)的顶部之间的位置固定有一顶框第二补强板(3122),在所述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的上端开设有一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调整槽(3132),在所述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的上端开设有一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调整槽(3142),在所述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的上端开设有一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调整槽(3152),在所述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上端开设有一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调整槽(3162),在对应于第一纵向立柱调整槽(3132)的位置并且朝向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的一侧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33),在该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33)上连接有一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331),该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331)的上端与所述顶框第二补强板(3122)的一端连接,并且在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33)朝向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315)的一侧通过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31332),在对应于第二纵向立柱调整槽(3142)的位置并且朝向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一侧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43),该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43)的位置与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33)相对应,在该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43)上连接有一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431),该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431)的上端与所述顶框第一补强板(3121)的一端连接,并且在该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43)朝向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316)的一侧通过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轴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31432),该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31432)的位置与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31332)相对应,在对应于所述提升架第三纵向立柱调整槽(3152)的位置并且朝向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的一侧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53),在该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53)上连接有一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531),该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531)的上端与所述顶框第二补强板(3122)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在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53)朝向提升架第一纵向立柱(313)的一侧通过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31532),该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31532)与所述的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31332)相对应,在对应于所述提升架第四纵向立柱调整槽(3162)的位置并且朝向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的一侧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63),该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63)的位置与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53)相对应,在该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63)上连接有一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631),该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升降螺杆(31631)的上端与所述顶框第一补强板(3121)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在该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座(3163)朝向提升架第二纵向立柱(314)的一侧通过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轴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31632),该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31632)的位置与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31532)相对应,循环提升斗左传动链条(32)套置在第一、第二左传动链轮(31312、31412)、第一左传动调整链轮(31332)以及第二左传动调整链轮(31432)上,循环提料斗右传动链条(33)套置在第一、第二右传动链轮(31512、31612)、第一右传动调整链轮(31532)以及第二右传动调整链轮(31632)上,在循环提料斗(34)的左侧上沿的居中位置向上延伸有一循环提料斗左吊耳(341),而在右侧上沿的居中位置向上延伸有一循环提料斗右吊耳(342),该循环提料斗左、右吊耳(341、342)相互对应,并且在该循环提料斗左、右吊耳(341、342)之间固定有一吊杆套(343),该吊杆套(343)的左端伸展到循环提料斗左吊耳(341)背对循环提料斗右吊耳(342)的一侧,而吊杆套(343)的右端伸展到循环提料斗右吊耳(342)背对循环提料斗左吊耳(341)的一侧,在对应于吊杆套(343)的吊杆套腔(3431)的吊杆套腔左腔口以及吊杆套腔右腔口的位置各设置有一吊杆轴轴承(34311),并且在吊杆套腔(3431)内还穿设有一吊杆轴(344),该吊杆轴(344)的左端以及右端各构成有一吊杆轴轴头(3441),该吊杆轴轴头(3441)与所述的吊杆轴轴承(34311)转动配合并且伸展到所述的吊杆套腔(3431)外,位于吊杆轴(344)的左端的吊杆轴轴头(3441)与所述的循环提料斗左传动链条(32)连接,而位于吊杆轴(344)的右端的吊杆轴轴头(3441)与所述的循环提料斗右传动链条(33)连接,在左端的吊杆轴轴头(3441)上并且在对应于循环提料斗左传动链条(32)与吊杆套(343)的左端端面之间的位置以及在对应于循环提料斗右传动链条(33)与吊杆套(343)的右端端面之间的位置各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吊杆套轴承(34311)蔽护的吊杆套轴承盖(34411),在循环提料斗(34)的左侧面设置有一第一循环提料斗联动开门装置(345),而在循环提料斗(34)的右侧面设置有一第二循环提料斗联动开门装置(347),在循环提料斗(34)的长度方向的底部配设有循环提料斗前回转门(346a)和一循环提料斗后回转门(346b),该循环提料斗前回转门(346a)以及一循环提料斗后回转门(346b)彼此对应并且连接在第一、第二循环提料斗联动开门装置(345、347)之间,上料斗(35)位于提升架(31)的下部并且固定在下部的所述提升架加强框(317)的提升架加强框腔(3171)内,在该上料斗(35)的下部的上料斗出料口的位置设置有一上料斗出料口启闭电磁控制阀(351),卸料斗(36)位于提升架(31)的上部并且固定在上部的所述提升架加强框(317)的提升架加强框腔(3171)内,在该卸料斗(36)的卸料斗腔(361)内并且位于卸料斗腔左腔壁的位置固定有一用于致动所述第一循环提料斗联动开门装置(345)的一第一开门作用缸(362),该第一开门作用缸(362)的第一开门作用缸柱(3621)朝向上并且与第一循环提料斗联动开门装置(345)的下方相对应,在卸料斗腔(361)内并且位于卸料斗腔右腔壁的位置固定有一用于致动所述第二循环提料斗联动开门装置(347)的一第二开门作用缸(363),该第二开门作用缸(363)的第二开门作用缸柱(3631)朝向上并且与第二循环提料联动开门装置(347)的下方相对应,在卸料斗(36)的下部的卸料斗出料口(364)的位置设置有一卸料斗出料口电磁阀(3641),其中,在所述提升架顶框(312)上设置有一循环提料斗到位信号采集器(3123);所述的循环提料斗驱动机构(4)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所述的地坑(10)内并且与所述的第二左传动链轮轴(31411)以及所述的第二右传动链轮轴(31611)传动连接。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