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四足仿生机器人
专利名称: 四足仿生机器人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四足仿生机器人,包括头颈部机构100、前身骨架200、后身骨架300、前腿机构400、后腿机构500、前腿肩部机构600、后腿肩部机构700、翅膀机构800、尾部装置900及微计算机。本发明实施例整个运动机构及部件的机械自由度十分丰富,克服机器人结构简单无法适应复杂地形问题,使机器人能实现跳跃、滑翔、攀爬各类复杂动作。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广州联维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梁坤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号: CN201811365502.9
公开号: CN109204603A
分类号: B62D57/032(2006.01)I;B;B62;B62D;B62D57
申请人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路10号之25(仅限办公用途)
主权项: 1.一种四足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包括头颈部机构(100)、前身骨架(200)、后身骨架(300)、前腿机构(400)、后腿机构(500)、前腿肩部机构(600)、后腿肩部机构(700)、翅膀机构(800)、尾部装置(900)及微计算机,其中:所述头颈部机构(100)包括头部机壳(101)、眼睛(102)、鳞片(103)、颈部伸缩杆(104)、铰链A(105)及球铰支架(106),头部机壳(101)与前身骨架(200)顶端通过球铰连,铰链A(105)连接在头部机壳(101)的颈部位置;鳞片(103)设在头部机壳(101)的颈部位置上;颈部伸缩杆(104)的一端与球铰支架(106)连接,另一端与铰链A(105)连接;球铰支架(106)固定连接在前身骨架(200)上;眼睛(102)为微型摄像头,设在头部机壳(101)上,且与微计算机电连接;所述前身骨架(200)采用桁架结构,顶部与颈部伸缩杆(104)连接;所述后身骨架(300)采用桁架结构,顶部与前身骨架(200)底部通过球铰链连接;所述前腿机构(400)包括吸盘A(401)、掌部旋转电机(402)、前腿前臂(403)、前腿肘部伸缩杆(404)、前腿大臂(405)、腕部伸缩杆(406)、爪部A(407)、掌部机壳(408)及联接板A(409),吸盘A(401)设在掌部机壳(408)上;掌部旋转电机(402)的机座固定在联接板A(409)上,掌部旋转电机(402)通过球铰链与前腿前臂(403)连接,掌部旋转电机(402)转动带动掌部旋转;前腿前臂(403)与前腿大臂(405)通过肘部铰链连接;前腿肘部伸缩杆(404)一端固定在前腿前臂(403)上,另一端固定在前腿大臂(405)上,前腿肘部伸缩杆(404)通过伸缩改变前腿大臂(405)与前腿前臂(403)之间的角度;腕部伸缩杆(406)由液压驱动,且腕部伸缩杆(460)与前腿前臂(403)通过铰链连接,腕部伸缩杆(406)与联接板A(409)通过球铰链连接;爪部A(407)通过铰链连接于掌部机壳(408);所述后腿机构(500)包括后腿大臂(501)、后腿前臂(502)、腕部电机(503)、掌部旋转电机(504)、爪部B(505)、吸盘B(506)、腕部伸缩杆(507)、后腿肘部伸缩杆(508)、联接板B(509)及腕部联接块(510),后腿大臂(501)与后腿前臂(502)通过肘部铰链连接;腕部电机(503)的转动端与后腿前臂(502)固定相连,腕部电机(503)外部与腕部联接块(510)固定相连;掌部旋转电机(504)与腕部联接块(510)通过球铰链连接,掌部旋转电机(504)的机座固定在联接板B(509)上;腕部伸缩杆(507)由液压驱动,且一端与腕部联接块(510)通过铰链连接,另一端与联接板B(509)通过球铰链连接;后腿肘部伸缩杆(508)一端固设在后腿大臂(501)上,另一端固设在后腿前臂(502)上,通过伸缩改变后腿大臂(501)与后腿前臂(502)之间的角度;所述前腿肩部机构(600)包括前臂电机(601)、齿轮A(602)、齿轮B(603)、蜗轮A(604)、电机A(605)、电机B(606)及蜗杆A(607),其中,前臂电机(601)的转动端与齿轮B(603)固定相连,电机A(605)与齿轮A(602)相连且与蜗轮A(604)相固定,齿轮A(602)与齿轮B(603)啮合,电机B(606)驱动蜗杆A(607),蜗杆A(607)驱动蜗轮A(604);所述后腿肩部机构(700)包括后臂电机(701)、齿轮C(702)、齿轮D(703)、蜗轮B(704)、电机C(705)、电机D(706)及蜗杆B(707),其中,后臂电机(701)的转动端与齿轮D(703)固定相连,电机C(705)与齿轮C(702)相连且与蜗轮B(704)相固定,齿轮C(702)与齿轮D(703)啮合,电机D(706)驱动蜗杆B(707);蜗杆B(707)驱动蜗轮B(704);所述翅膀机构(800)包括翅膀骨架(801)、电机E(802)、螺杆(803)、螺母滑块(804) 、伸缩杆A(805)、铰链B(806)、铰链C(807)及翅膀皮层,其中,翅膀骨架(801)采用平行四杆机构;电机E(802)驱动螺杆(803)转动;螺母滑块(804)一端与铰链B(806)相固定,另一端连接在螺杆(803)上;伸缩杆A(805)与翅膀骨架(801)通过球铰链连接,并控制翅膀骨架(801)挥动;铰链C(807)一端与翅膀骨架(801)连接;及翅膀皮层覆盖设在翅膀骨架(801)上;所述尾部装置(900)包括骨架A(901)、钢丝牵引机构(902)、骨架B(903)、骨架C(904)、骨架D(905)、尾部抓取机构、拉伸管A(908)、拉伸管B(909)、拉伸管C(910)、拉伸管D(911)、铰链D(913)及伸缩杆B(914),其中,拉伸管A(908)、拉伸管B(909)、拉伸管C(910)及拉伸管D(911)的两端都分别固定在骨架A(901)与骨架E(907)上;作用于拉伸管A(908)的钢丝牵引机构(902)固定在骨架A(901)上;骨架A(901)通过球铰链连接伸缩杆B(914),伸缩杆B(914)通过伸缩实现骨架A(901)上下左右摆动;为尾部塑型的骨架B(903)、骨架C(904)及骨架D(905)分别固定在拉伸管A(908)的三个位置上;所述微计算机设在机器人前身腔内,控制整个机器人。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