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架结构
专利名称: 车架结构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其具有分设于两侧的左纵梁和右纵梁,以及两端均通过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右纵梁之间的变速器安装横梁,还具有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外侧均固连设置的车身支撑件和碰撞吸能件,且沿所述左纵梁及所述右纵梁的长度方向,所述车身支撑件与所述碰撞吸能件分置于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两侧。本发明所述的车架结构通过左右纵梁外侧的车身支撑件和碰撞吸能件的设置,在车辆发生正面偏置碰撞和侧碰时,利用车身支撑件可提高车架向车身的传力效果,利用碰撞吸能件可提高车架侧面碰撞吸能效果,从而能够提升车架抵抗碰撞能力与承受载荷及扭转变形的能力,进而可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河北;13
申请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文栋;付龙豹;徐波;孙玉;王哲;李少;张洋;张岐;尹亚雷;陈静;杨晨刚;赵海兵;任翠肖;胡帅;许兆伟;宋红双;关江海;张清芳;朱俅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6-28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23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577679.3
公开号: CN110155176A
代理机构: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会强
分类号: B62D21/02(2006.01);B;B62;B62D;B62D21
申请人地址: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主权项: 1.一种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分设于两侧的左纵梁(1)和右纵梁(2),以及两端均通过连接板(6)连接于所述左纵梁(1)与所述右纵梁(2)之间的变速器安装横梁(3),还具有于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的外侧均固连设置的车身支撑件(4)和碰撞吸能件(5),且沿所述左纵梁(1)及所述右纵梁(2)的长度方向,所述车身支撑件(4)与所述碰撞吸能件(5)分置于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长度方向延长线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均具有纵梁中段(z)、纵梁前段(q),以及连接所述纵梁中段(z)和所述纵梁前段(q)的过渡段(g);且沿所述纵梁中段(z)至所述纵梁前段(q)的方向,所述过渡段(g)为向车架内侧渐收的弯曲状,两侧的所述车身支撑件(4)分别固连于相应侧的所述过渡段(g)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支撑件(4)和所述左纵梁(1)或所述右纵梁(2)的连接部位沿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长度方向的投影,以及所述碰撞吸能件(5)和所述左纵梁(1)或所述右纵梁(2)的连接部位沿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长度方向的投影,两者分别为与所述连接板(6)和所述左纵梁(1)或所述右纵梁(2)的连接部位沿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长度方向的投影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左纵梁(1)内设有沿所述左纵梁(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纵梁加强板(7),所述左纵梁加强板(7)包括并排布置的左纵梁加强内板(71)与左纵梁加强外板(72),所述左纵梁加强内板(71)和所述左纵梁加强外板(72)的截面均类似于竖置的W形、且两者间相对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右纵梁(2)内,对应于所述连接板(6)的位置设有右纵梁加强板(8),且所述右纵梁加强板(8)的截面呈几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件(5)为吸能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板(6)均通过并排布置的两螺栓副(10)和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连接,且对应于所述螺栓副(10),于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内设有螺栓安装加强板(11),所述螺栓安装加强板(11)截面类似于W形而具有分置于两侧的容纳槽(1101),所述螺栓副(10)一一对应的置于所述容纳槽(1101)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内,沿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横梁加强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的顶部固连有变速器安装支架(9),所述横梁加强板包括对应于所述变速器安装支架(9)的两相对端设置的两个第一加强板(33),以及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33)的外侧分别设置的第二加强板(34)和第三加强板(35),且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33)间为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33)均被构造为与所述变速器安装横梁(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34)与所述第三加强板(35)的两相对侧均形成有翻边(3401、3501),且所述第三加强板(35)的靠近于车架后端的一侧形成有内凹的缺口(3503),并于所述第二加强板(34)和所述第三加强板(35)上分别设置有定位孔。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