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专利名称: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碰撞时安全性差的问题。本车身前舱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一侧的前纵梁和位于前纵梁外侧的上纵梁,车身前舱结构还包括呈长条状的斜向支撑梁,斜向支撑梁与前纵梁呈倾斜设置且一端朝前另一端朝后,斜向支撑梁前端与前纵梁相固连且后端与上纵梁相固连。本车身前舱结构具有提高汽车碰撞时安全性的优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浙江;33
申请人: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逢旭;朱大旭;汤小生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6-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9-2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562685.1
公开号: CN110282017A
代理机构: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褚淑飞
分类号: B62D21/02(2006.01);B;B62;B62D;B62D21
申请人地址: 315336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滨海二路818号
主权项: 1.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身(7)一侧的前纵梁(1)和位于前纵梁(1)外侧的上纵梁(2),其特征在于,车身前舱结构还包括呈长条状的斜向支撑梁(3),所述斜向支撑梁(3)一端朝前另一端朝后设置,所述斜向支撑梁(3)前端与前纵梁(1)相固连且后端与上纵梁(2)相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支撑梁(3)具有位于前侧的主导向面(321),所述主导向面(321)为平直面且朝向远离前纵梁(1)的方向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支撑梁(3)包括底板(31)和分别位于底板(31)前后两侧的前导板(32)和后导板(33),所述前导板(32)和后导板(33)均与底板(31)的侧边相固连,所述前导板(32)、底板(31)和后导板(33)之间围合形成有形变腔一(34),所述前导板(32)的前侧面为上述主导向面(32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车身前舱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斜向支撑梁(3)与上纵梁(2)相连处且与上纵梁(2)相固连的侧滑导向支架(4),所述侧滑导向支架(4)的前侧具有辅导向面(411),所述辅导向面(411)朝向远离前纵梁(1)的方向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滑导向支架(4)包括一端朝前另一端朝后设置的延伸导板(41)和一端朝前另一端朝后设置的背板(42),所述延伸导板(41)的后端与背板(42)的前端相连且延伸导板(41)和背板(42)形成一个开口朝向车身(7)内侧的V字形结构,所述延伸导板(41)的前侧面为上述辅导向面(4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梁(2)包括位于外侧的外半梁(21)和位于内侧的内半梁(22),所述外半梁(21)和内半梁(22)相互连接扣合形成有形变腔二(23),所述侧滑导向支架(4)和上纵梁(2)之间形成有位于形变腔二(23)外侧的形变腔三(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导板(41)朝车身(7)前侧翻折形成有前翻边(412),所述背板(42)朝车身(7)后侧翻折形成有后翻边(421),所述侧滑导向支架(4)还包括有用于连接延伸导板(41)和背板(42)的上连接板(44),所述上连接板(44)和后翻边(421)均与外半梁(21)外表面相固连,所述前翻边(412)与内半梁(22)相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车身前舱结构还包括吸能盒(5)和端板(6),所述吸能盒(5)和前纵梁(1)通过端板(6)相固连,所述前纵梁(1)在与端板(6)相连的一端具有增强段(14),所述增强段(14)的内腔横截面积自远离端板(6)的方向至靠近端板(6)的方向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1)包括内板(11)和外板(12),所述内板(11)和外板(12)焊接相连且围合形成有形变腔四(13),所述外板(12)在增强段(14)处具有传力面(121),所述传力面(121)自靠近端板(6)方向至远离端板(6)方向逐渐向车身(7)内部倾斜,所述斜向支撑梁(3)前端连接在外板(12)的传力面(121)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板(32)、底板(31)和后导板(33)一体成型,所述斜向支撑梁(3)具有焊接翻边(35)且前端通过焊接翻边(35)与前纵梁(1)相焊接,后端通过焊接翻边(35)与上纵梁(2)相焊接,所述斜向支撑梁(3)与车身(7)宽度方向呈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30°-50°。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