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身后部构造
专利名称: 车身后部构造
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在偏置追尾时向非碰撞侧的后侧车架传递碰撞载荷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S)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车架(1、1);设在一对后侧车架(1、1)彼此之间的蓄电池(2);和支承蓄电池(2)的支承部件(3)。支承部件(3)沿着后侧车架(1)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后侧车架(1)沿车宽方向排列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日本;JP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立肋正章;田井秀树;原田淳也;松永大辅;熊谷信治;井上庆重;小林佳广;山崎省二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1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9-2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208290.1
公开号: CN110282015A
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伟;刘伟志
分类号: B62D21/02(2006.01);B;B62;B62D;B62D21
申请人地址: 日本东京都
主权项: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车架; 设在一对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的车载组件;和 支承所述车载组件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沿着所述后侧车架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后侧车架沿车宽方向排列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沿着所述后侧车架在前后方向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 所述纵壁从车宽方向安装于所述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内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从所述纵壁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横壁, 所述车载组件安装于所述横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组件具备蓄电池主体、和收纳所述蓄电池主体的上壳体及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分别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壳体凸缘,并且通过该壳体凸缘彼此而相互结合, 所述壳体凸缘安装于所述横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凸缘与所述纵壁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与所述车载组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针对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强度比所述保护部低的后延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与所述车载组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针对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强度比所述保护部低的后延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与所述车载组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针对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强度比所述保护部低的后延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与所述车载组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针对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强度比所述保护部低的后延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车架具备:与所述车载组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保护部;和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针对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而压缩强度比所述保护部低的后延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保护部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组件具备从车宽方向一方向另一方传递载荷的载荷传递机构, 所述载荷传递机构与所述后侧车架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12.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车架;和 设在一对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的车载组件, 所述车载组件具备从车宽方向一方向另一方传递载荷的载荷传递机构, 所述载荷传递机构与所述后侧车架沿车宽方向排列地配置。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