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口至拉萨段穿越高寒湿地全长65.489km,共174段。由于湿地所在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气候寒冷,干旱,生长季节短,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物种少,生物量低,生物链简单,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化过程较为缓慢,从而导致区域内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恢复能力差。
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它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湿地生态风险评价侧重于研究湿地主要风险源(自然、人为等因素)可能对湿地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西藏地区人口稀少,人为开发较晚,绝大部分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仍然处于自然原生的生态状况。青藏铁路建设将大量的人为活动带入到脆弱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加速沿线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景观破碎化,从而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影响物种扩散等。
本文主要针对青藏铁路的建设这种人为风险源对铁路沿线周边50km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青藏铁路的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忽略风险源中强度较小、发生范围不大、对沿线生态环境及受体影响较为轻微的次要风险源,本论文主要分析沿线湿地区域主要的风险源为:坍塌滑坡、雪灾、旱灾和铁路修建产生的生境破碎化。通过对湖泊、河流、高寒沼泽化草甸、沼泽、灌丛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自然度和生态损失度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得出青藏铁路沿线6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损失度依次为:湖泊生态系统0.0516、沼泽生态系统0.0106、高寒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0.0021、河流生态系统0.0024、灌丛生态系统0.0034、农田生态系统0.0019.通过对风险区域风险值的计算,得出青藏铁路沿线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风险区域。
对于铁路沿线6类湿地生态系统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铁路沿线湖泊应在铁路施工和运营中尽量避免工程取土、污水排放等人为因素产生破坏。铁路建设和运营应尽量避免对沼泽湿地的占用,工程建设不能切断湿地地表地下径流。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在各穿越河流进行长期的水质监测。高寒沼泽化草甸面积较大,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工程建设中避免工程取土对其产生的影响,取土后应尽快进行恢复,有计划的放牧,使沼泽化草甸退化的程度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