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海拔高、干旱、寒冷、空气稀薄,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敏感,因此一旦破坏,恢复的难度较大。本文从青臧铁路沿线区系特征、植被分区以及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青臧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采用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植被进行区系特征分析,青藏铁路沿线共有种子植物38科133属287种及变种中,从科的分析来看,优势科集中在大型科与中型科(两类科的种数之和占总种数的71.43%);从属的分析来看,温带分布在沿线植物区系中占绝对优势(72.18%),热带成分和中国特有种则相对较弱(3.76%)。多数植物属的分布都属于西南地区,适合于高寒、干旱、高海拔的环境。
在采用生态学分类方法和β指数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区研究,青藏铁路沿线包括荒漠区、高寒草原区、次生高寒草原区、高寒草甸区、草甸与草地交错区和灌从草地区6个植被区。
以铁路为中心,研究不同干扰程度下对铁路沿线植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由于所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种种类较少,仅有29种。随着海拔的升高,铁路沿线人为干扰较轻样带与人为干扰较重样带的物种丰富度值增大,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干扰程度下样带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趋于一致,无显著差异(P=0.36),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出现与均匀度相反的变化;群落间β多样性变化都趋于一致,没有因为人为干扰而受到明显的影响。两种不同干扰程度对铁路沿线植被群落的影响相对有限。
铁路工程对多年冻土区植被影响的分析表明,多年冻土区的Shannon-Wiener指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与铁路垂直方向5m、25m和75m处的变化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相似,呈先上升高后下降的势态,而在150m和300m处又出现升高的趋势。青藏铁路的修建对25m处样地中的植被群落的影响最为严重,而对75m以外的植被群落影响较轻。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对青藏铁路的植被恢复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