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车轮姿态调整机构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第三活动件以及位于其上的第一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第三导向结构,第一活动件沿着第一导向结构与模型骨架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第二活动件沿着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活动件在第二方向上活动连接,第三活动件沿着第三导向结构与第二活动件在第三方向上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可以使用造价低廉、结构简单的设备达到一个较宽的调节范围,适用于多种造型差异大的车型及车轮,稳定性好,适应性强,且易于操作,可实现对模型车姿态的连续控制和操纵。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吉林;22 |
申请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闻达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1-03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25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20007969.X |
公开号: |
CN209535286U |
代理机构: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玉东 |
分类号: |
B62D65/00(2006.01);B;B62;B62D;B62D65 |
申请人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东风大街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权项: |
1.一种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活动件,用于连接模型骨架; 第二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 第三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第一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活动件沿着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与所述模型骨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活动连接; 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或所述第二活动件上,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活动件沿着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活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活动连接;以及 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或所述第三活动件上,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不同的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活动件沿着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二活动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活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Z轴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上,用于将所述第一活动件固定在所述模型骨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上,用于将所述第二活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件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三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上,用于将所述第三活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为螺栓。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为螺栓。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件为螺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及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及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及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及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长条孔。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U形孔。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或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或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或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或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的,所述的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垫片,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及所述第三活动件之间。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邻接所述第三导向结构。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活动件为车轴,或所述第三活动件固定连接车轴;且 所述车轮姿态调整机构更包括: 卡钳固定件,设置于所述车轴上; 组合轴承,设置于所述车轴上;以及 轮盘,设置于所述组合轴承上。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盘与所述组合轴承为转动连接。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姿态调整机构更包括卡环,位于所述轮盘及所述组合轴承之间。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钳固定件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车轴上。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轴承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车轴上。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盘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组合轴承上。 40.一种车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用于连接模型骨架; 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 第三活动件,所述第三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为长条孔,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活动件沿着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与所述模型骨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活动连接; 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长条孔,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所述第二导向结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活动件沿着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活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活动连接; 第三导向结构,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长条孔,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上,所述第三导向结构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活动件沿着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二活动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活动连接;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上,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活动件固定在所述模型骨架上; 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上,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二活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件上; 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上,所述第三固定件用于将所述第三活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 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及所述第三活动件之间,且所述垫片邻接所述第三导向结构; 卡钳固定件,所述卡钳固定件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车轴上; 组合轴承,所述组合轴承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车轴上; 轮盘,所述轮盘过盈配合转动连接所述组合轴承;以及 卡环,所述卡环位于所述轮盘及所述组合轴承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且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且 其中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的所述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延伸的部分。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