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车辆及其前端碰撞吸能结构 |
摘要: |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中所述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包括防撞梁、能够受压溃缩变形的吸能件和连接件(5),所述防撞梁位于车辆的纵梁(6)的前方且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防撞梁在左右两侧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吸能件,该吸能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纵梁(6)之间,所述防撞梁在左右两侧均对应设置有所述连接件(5),该连接件(5)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7)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减少甚至避免乘员的伤亡。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广东;44 |
申请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辛成男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04-1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29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0350126.X |
公开号: |
CN110386192A |
代理机构: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分类号: |
B62D21/15(2006.01);B;B62;B62D;B62D21 |
申请人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比亚迪路3009号 |
主权项: |
1.一种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能够受压溃缩变形的吸能件和连接件(5),所述防撞梁位于车辆的纵梁(6)的前方且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防撞梁在左右两侧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吸能件,该吸能件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纵梁(6)之间,所述防撞梁在左右两侧均对应设置有所述连接件(5),该连接件(5)连接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7)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主体(1)和位于所述主体(1)前侧且与所述主体(1)连接的前撑板(2),所述吸能件包括第一吸能件(3)和第二吸能件(4),所述第一吸能件(3)连接在所述前撑板(2)和所述主体(1)之间,所述第二吸能件(4)在所述第一吸能件(3)的后方连接在所述主体(1)和所述纵梁(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前撑板(2),所述主体(1)包括中间部分(11)以及分别位于该中间部分(11)的两端的端部(12),所述端部(12)从所述中间部分(11)朝向斜后方向外延伸,并且所述前撑板(2)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11)且沿所述横向方向朝外延伸,以在所述端部(12)与对应的所述前撑板(2)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吸能件(3)位于该容纳空间中且与所述前撑板(2)和所述端部(12)连接,所述第二吸能件(4)在所述第一吸能件(3)的后方连接在所述端部(12)和所述纵梁(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撑板(2)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向外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吸能件(3)的外侧面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撑板(2)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向外延伸至超出所述第一吸能件(3),其中,所述前撑板(2)向外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吸能件(3)的部分为尾端(21),该尾端(21)向后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撑板(2)具有开口朝向后方的C形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吸能件(3)构造为前后两端开口的、由多个外周面围成的第一箱形体(30),该第一箱形体(30)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箱形体(30)变形的多个第一吸能导向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形体(30)具有环形横截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导向部形成为凹陷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导向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周面上的多个第一肋(35),该第一肋(35)与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成角度地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外周面中,至少一组相对的两个所述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肋(3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形体(30)由上侧外周面(31)、下侧外周面(32)、内侧外周面(33)和外侧外周面(34)围成,其中,至少所述上侧外周面(31)和所述下侧外周面(32)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肋(35)。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导向部还包括多个凹槽(36),该凹槽(36)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外周面的交界部分上。 14.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辆的横向方向,所述第一吸能件(3)向外延伸不超过所述主体(1)。 15.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件(4)包括前后两端开口的、由多个外周面围成的第二箱形体(40),且该第二箱形体(40)设置有引导所述第二箱形体(40)变形的多个第二吸能导向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件(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箱形体(40)中的加强板(45)。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箱形体(40)具有环形横截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吸能导向部形成为凹陷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导向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周面上的多个第二肋(46),该第二肋(46)朝向所述第二箱形体(40)内侧或外侧凹陷且与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成角度地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外周面中,至少一组相对的两个所述外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肋(46)。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形体(40)由上部外周面(41)、下部外周面(42)、内部外周面(43)和外部外周面(44)围成,其中,至少内部外周面(43)和外部外周面(44)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肋(46)。 22.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包括相互连接的延伸部(51)和吸能部(52),所述连接件(5)的远离所述吸能部(5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前撑板(2),所述连接件(5)的远离所述延伸部(5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辆的副车架(7)。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51)从所述前撑板(2)向下、向后地朝向所述副车架(7)延伸,且具有“工”字形横截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52)具有吸能导向结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导向结构包括两个平行的外板(531)和位于该两个外板(531)之间的多个腹板(532),沿所述连接件(5)的延伸方向,多个所述腹板(532)依次成角度地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主体(1),和/或,所述第二吸能件(4)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纵梁(6),和/或,所述连接件(5)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前撑板(2)和所述副车架(7)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撑板(2)、所述第一吸能件(3)、所述第二吸能件(4)和所述连接件(5)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6)通过连接柱(8)连接于所述副车架(7)。 2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