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四继两层式立体交叉桥 |
摘要: |
本发明的立交桥系列属于城市交通运输领域。它利用
道路交叉口一个方向中自然路面涵洞桥和跨线桥引桥及匝
道下空间,解决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人行道)无接触和非机动
车(人行道)自由通达于各路口的问题;利用匝道跨线桥系统及
匝道下空间,解决了机动车左转、右转及调头的全方向功能且
机动车道之间无交织的问题;使两层立交桥具备机动车由3
至6路口中的一个路口到达其余任一路口及回归本路口的功
能。通过立交桥系列各桥型及其变通与组合,可适应各种道
路交叉口。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辽宁;21 |
申请人: |
李学思 |
发明人: |
李学思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05-06-1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1-0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0510046672.7 |
公开号: |
CN1880578 |
分类号: |
E01C1/04(2006.01)I |
申请人地址: |
110169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权项: |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城市道路交叉6路口立体交叉桥,其特征在于桥的结构
由下层桥系统、上层桥系统、连接上下层桥及地面的匝道系统和地面
层等4个系统组成;其中:下层桥系统由下层跨线桥即非机动车及人
行道涵洞(5)与其两侧连接于地面的坡道(7)构成;上层桥系统由
上层跨线桥(6)及其两侧连接于地面的引桥直行车道(10)构成;
匝道系统由上层桥先右后左转轮跨线下坡左转向匝道(4)、上层桥第
1右转向分流减速匝道(12)、下层桥第1右转向匝道(1)、下层桥
第2右转向匝道(2)、下层桥上坡左转轮跨线左转向匝道(3)、第6
路口第1右转向匝道(9)、第6路口第2右转向匝道(13)、第六路
口直行匝道(14)、第6路口第1左转向匝道(15)、第6路口第2左
转向匝道(16)构成;其中:在下层跨线桥一端坡道(7)处,从道
路中心线向外依次是下层桥直行车道(8)、匝道(4)的下坡连接到
下层跨线桥(5)的直线段、匝道(3)一端连接于地面的上坡直线段、
匝道(3)跨线后上坡连接于上层跨线桥引桥的直线段(前两者的垂
直投影可以重合,或者上层桥匝道(3)直行段略向外移位)、下层桥
第2右转向匝道(2)、下层桥调头车道(22)(前两者的垂直投影可
以重合);下层跨线桥(5)另端坡道(7)处从道路中心线同方向向外
依次是直行车道(8)、匝道(4)连接于地面层的直行车道段、匝道
(4)从上层桥先右转后的直行段(前两者的垂直投影可以重合,或
者上层桥匝道(4)直行段略向外移)、匝道(3)由下层跨线桥(5)
起坡后的直线段、下层桥调头车道(22)(前两者垂直投影可以重合)
和上层桥右转到下层桥沿线方向的匝道(12);下层跨线桥(5)处从
道路中心线向外依次是直行车道(8)、匝道(4)跨线后下坡构成下
层跨线桥(5)一部分的水平直线段、匝道(3)由自然地面起坡构成
下层跨线桥(5)一部分的水平直线段和第6路口各种直行、转向匝
道组合成的由自然地面起坡构成下层跨线桥(5)一部分的水平直线
段;下层跨线桥坡道(7)向连接于自然地面层道路方向依次是匝道
(4)和匝道(3),两者跨线段为同一路面高程的整板桥面;坡道(7)
向上层跨线桥(6)方向依次是下层桥调头车道涵洞(21)、下层跨线
桥(5)、跨线桥(6)另端的涵洞(21)、坡道(7)、匝道(4)和匝
道(3);第6路口直行匝道(14)对称连接于匝道(3)跨线段及其
跨线方向,下层桥第2右转向匝道(2)从匝道(14)下穿过后继续
起坡合并于匝道(3)连接于上层跨线桥引桥的弧线段;匝道(12)、
第6路口直行及各转向匝道(13)、(14)、(15)、(16)与匝道(3)
在下层跨线桥(5)及匝道(12)续接下层跨线桥(5)处的弧段内密
接为同一高程的整块道路板,并将匝道(19)与匝道(3)同板同
高程起坡形成止于跨线段外顶端的合流匝道;第6路口第1右转向匝
道(9)连接于上层跨线桥引桥段;上层桥引桥由路中心线向外的顺
序依次是直行车道(10)、左转向车道(11)和右转向匝道(12);
地面层系统分为机动车道系统和非机动车及人行道系统,其中;
机动车道系统由下层桥调头车道涵洞(21)、下层桥引桥下空间、第
6路口连接于上下层桥的各匝道系统下空间以及下层桥自然地面左转
轮穿涵洞调头车道(22)、上层桥引桥下调头车道(20)、第6路口匝
道下调头车道(17)构成;非机动车及人行道系统由下层跨线桥下的
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涵洞(5)和平行涵洞(5)的上层跨线桥(6)下
沿下层桥方向、第6路口连接于上下层桥的各匝道系统下空间以及各
路向机动车道外沿线所形成的非机动车及人行道及其纵横路线(18)
所构成;非机动车及人行道路线(18)上空的下层跨线桥(5)、上层
跨线桥(6)引桥下空间、第6路口连接于上下层桥的匝道系统下空
间等距地面的净高满足机动车通行的要求;机动车道上空的匝道系统
距路面的净高与上层跨线桥(6)距下层跨线桥(5)的净高相同并满
足有关规范规定;桥的支撑系统不影响桥下道路的平面流程布局;机
动车道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无接触界面;各方向机动车道均具有直
行、左转、右转和调头的全方向功能;各转向匝道之间以及匝道系统
与所有直行道之间无交织;非机动车及人行道路线(18)在其纵横路
线范围内可以由一个路口到达其余5个路口中的任意一个;桥面的坡
度、转弯半经、平曲线、坚曲线等各项设计指标均符合相关设计规范
的规定。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