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农业拖拉机气制动阀与制动气室多功能试验台底座总成
专利名称: 农业拖拉机气制动阀与制动气室多功能试验台底座总成
摘要: 农业拖拉机气制动阀与制动气室多功能试验台底座总成,包括:液压驱动动力装置、液压驱动底座总成;液压驱动动力装置、电动机、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液压油箱总成、液压泵连接支架、第一工作油路油管总成、液压马达、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与液压驱动底座总成中的底座螺接。双电磁铁换向阀与第一集成块螺接;第一集成块、第二集成块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中的底座前部。当双电磁铁换向阀处于中位时,底座总成处于制动状态;处于左位工作状态时,底座总成向前移动;处于右位工作状态时,底座总成向后移动。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装方便、具备液压驱动行走与制动能力、可实现快速制动与解除制动。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河南;41
申请人: 南阳理工学院
发明人: 马恩;马宇骋;杨样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1-23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1-05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20114305.3
公开号: CN209581668U
代理机构: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陈英超
分类号: B62D63/04(2006.01);B;B62;B62D;B62D63
申请人地址: 473004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长江路80号
主权项: 1.农业拖拉机气制动阀与制动气室多功能试验台底座总成,包括: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其特征在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电动机(2)与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连接;电动机(2)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螺母与底座(84)螺接;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35)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液压油箱总成(36)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液压泵连接支架(45)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第二集成块(57)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第一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7)、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第二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8)分别与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液压马达(7)连接;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通过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拖拉机气制动阀与制动气室多功能试验台底座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包括:电动机(2)、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35)、液压油箱总成(36)、液压泵吸油管总成(37)、液压系统回油管总成(38)、第十四固定卡环(39)、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液压泵(41)、第五平键(42)、第六平键(43)、液压泵传动套(44)、液压泵连接支架(45)、液压泵压油管总成(46)、第一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7)、第二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8)、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双电磁铁换向阀(50)、第一压力传感器(51)、压力表(52)、第二压力传感器(53)、直动式溢流阀(54)、第一单向调速阀(55)、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第二单向调速阀(58);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35)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的后部;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35)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的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35)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液压油箱总成(36)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中部的右端;液压油箱总成(36)四个角的支撑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的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液压油箱总成(36)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电动机(2)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前部的右端,处于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右边,且处于液压油箱总成(36)与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之间,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上下连接;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前部的右端;液压泵连接支架(45)由一个垂直立板、一个水平底板、两个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等厚度直角三角形加强筋组成;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垂直立板中部上方的中间设置有一个水平圆柱孔;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垂直立板中部上方的中间水平圆柱孔直径大于液压泵(41)传动轴直径;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垂直立板中部上方的中间水平圆柱孔轴心线周围均布四个水平圆柱孔;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垂直立板上均布的四个水平圆柱孔与液压泵(41)连接板上的四个水平圆柱孔相匹配;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垂直立板上均布的四个水平圆柱孔与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上的四个水平圆柱孔相匹配;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垂直立板分别与水平底板、两个直角三角形加强筋焊接;液压泵连接支架(45)中的水平底板设置有四个与底座(84)上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液压泵连接支架(45)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前部的右端,处于液压油箱总成(36)与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之间;液压泵连接支架(45)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液压泵(41)传动轴穿过液压泵连接支架(45)垂直立板中部上方的中间水平圆柱孔后,液压泵(41)连接板左端面与液压泵连接支架(45)右端面接触;液压泵(41)连接板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螺母与液压泵连接支架(45)、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螺接;第五平键(42)安装在液压泵(41)传动轴上的平键槽内;液压泵(41)吸油口、压油口分别安装一个管接头,通过密封圈密封;液压泵吸油管总成(37)一端通过管接头与液压油箱总成(36)前面下部的右端吸油管接头连接,另一端通过管接头与液压泵(41)吸油管接头连接;液压系统回油管总成(38)一端通过管接头与液压油箱总成(36)前面上部的左端回油管接头连接,另一端通过管接头与第二集成块(57)后面上部的回油管接头连接;液压泵压油管总成(46)一端通过管接头与液压泵(41)压油管接头连接,另一端通过管接头与第二集成块(57)后面下部的压油管接头连接;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外部设置有一个圆柱体和一个正方体,其中左边圆柱体直径小于右边正方体内切圆直径;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内部设置有两个同轴不同直径的圆柱孔,其中左边圆柱孔直径大于右边圆柱孔直径;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左边圆柱孔与液压泵传动套(44)圆柱体相匹配;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左边圆柱孔左端设置有一个圆环凹槽;液压泵传动套(44)外部为圆柱体,内部圆柱孔内设置有一个与第五平键(42)、第六平键(43)相匹配的平键槽;液压泵传动套(44)圆柱体与圆柱孔同轴;液压泵传动套(44)安装在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圆柱孔内,且液压泵传动套(44)右端与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右边圆柱孔的左端接触;第十四固定卡环(39)安装在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左边圆柱孔左端的圆环凹槽内;第十四固定卡环(39)右端与液压泵传动套(44)左端接触;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液压泵传动套(44)、第十四固定卡环(39)装配完成后,通过液压泵传动套(44)中的平键槽右端沿着第五平键(42)安装在液压泵(41)的传动轴上;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右端与液压泵连接支架(45)左端接触;液压泵传动套壳体(40)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螺母与液压泵连接支架(45)、液压泵(41)连接板螺接;第六平键(43)安装在电动机(2)输出轴上;电动机(2)输出轴通过第六平键(43)插入液压泵传动套(44)圆柱孔内;电动机(2)的连接底座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螺母与底座(84)螺接;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分别为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等直径垂直圆柱孔;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四个角上等直径垂直圆柱孔与底座(84)相对应的四个螺纹孔相匹配;第一集成块(56)安装在第二集成块(57)上面;第一集成块(56)下表面通过密封圈与第二集成块(57)上表面密封接触;第一集成块(56)、第二集成块(57)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第一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7)一端通过第一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7)的管接头与第二集成块(57)前面右边的管接头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7)的管接头与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液压马达(7)右边的管接头连接;第二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8)一端通过第二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8)的管接头与第二集成块(57)前面左边的管接头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工作油路油管总成(48)的管接头与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液压马达(7)左边的管接头连接;第一集成块(56)前面设置有四个与直动式溢流阀(54)四个圆柱孔相匹配的螺纹孔;直动式溢流阀(54)通过密封圈与第一集成块(56)前面密封接触;直动式溢流阀(54)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第一集成块(56)前面螺接;第一集成块(56)后面设置有四个与双电磁铁换向阀(50)四个圆柱孔相匹配的螺纹孔;双电磁铁换向阀(50)通过密封圈与第一集成块(56)后面密封接触;双电磁铁换向阀(50)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第一集成块(56)后面螺接;第一集成块(56)左侧面设置有四个与第一单向调速阀(55)四个圆柱孔相匹配的螺纹孔;第一单向调速阀(55)通过密封圈与第一集成块(56)左侧面密封接触;第一单向调速阀(55)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第一集成块(56)左侧面螺接;第一集成块(56)右侧面设置有四个与第二单向调速阀(58)四个圆柱孔相匹配的螺纹孔;第二单向调速阀(58)通过密封圈与第一集成块(56)右侧面密封接触;第二单向调速阀(58)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第一集成块(56)右侧面螺接;第一集成块(56)上表面中间由前到后依次安装第二压力传感器(53)、压力表(52)、第一压力传感器(51),其中压力表(52)安装在中心位置,第二压力传感器(53)、第一压力传感器(51)对称安装在压力表(52)两侧;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设置在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中的底座(84)的前部左边;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的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拖拉机气制动阀与制动气室多功能试验台底座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驱动底座总成(31),包括:第一连接底板(3)、第一支撑立板(4)、第一支撑横板(5)、第一平键(6)、液压马达(7)、第一固定卡环(8)、液压马达传动套(9)、第二平键(10)、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第二固定卡环(12)、第三固定卡环(13)、第四固定卡环(14)、第一行走轮(15)、第三平键(16)、第五固定卡环(17)、第六固定卡环(18)、第二支撑立板(19)、第七固定卡环(20)、液压驱动轴(21)、第八固定卡环(22)、第三支撑立板(23)、第九固定卡环(24)、第十固定卡环(25)、第二行走轮(26)、第四平键(27)、第十一固定卡环(28)、第十二固定卡环(29)、第十三固定卡环(30)、第四支撑立板(32)、第二支撑横板(33)、第二连接底板(34)、第三连接底板(59)、第三支撑横板(60)、第五平键(61)、第十五固定卡环(62)、第十六固定卡环(63)、第五支撑立板(64)、第十七固定卡环(65)、第三行走轮(66)、第十八固定卡环(67)、第十九固定卡环(68)、第六支撑立板(69)、第二十固定卡环(70)、从动轴(71)、第二十一固定卡环(72)、第七支撑立板(73)、第二十二固定卡环(74)、第二十三固定卡环(75)、第六平键(76)、第二十四固定卡环(77)、第二十五固定卡环(78)、第二十六固定卡环(79)、第四行走轮(80)、第四支撑横板(81)、第八支撑立板(82)、第四连接底板(83)、底座(84);底座(84)为等厚度长方形钢板;底座(84)上表面后部,设置有四个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气制动阀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35)底座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前部左边,设置有四个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制动气室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台(49)底座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中部右边,设置有四个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液压油箱总成(36)支撑腿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前部右边,设置有四个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电动机(2)底座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腰子孔;底座(84)上表面前部右边,设置有四个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液压泵连接支架(45)水平底板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前部右边,设置有四个与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第一集成块(56)、液压驱动动力装置(1)中的第二集成块(57)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前部右端加工一个长方形凹槽;底座(84)上表面右前角,设置有四个与第一连接底板(3)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左前角,设置有四个与第二连接底板(34)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左后角,设置有四个与第三连接底板(59)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底座(84)上表面右后角,设置有四个与第四连接底板(83)上四个等直径圆柱孔相匹配的等直径螺纹孔;第一连接底板(3)为等厚度正方形钢板;第一连接底板(3)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第一支撑立板(4)、第二支撑立板(19)分别为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等厚度等腰梯形钢板,等腰梯形钢板下端采用圆弧过渡;第一支撑立板(4)下部设置有一个与液压驱动轴(2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一支撑立板(4)下部右侧面圆柱孔周围,均布四个与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四个水平圆柱孔相匹配的水平螺纹孔;第一支撑立板(4)下部右侧面圆柱孔的轴心线与四个水平螺纹孔轴心线所形成的圆的轴心线同轴;第二支撑立板(19)下部设置有一个与液压驱动轴(2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一支撑横板(5)为等厚度长方形钢板;第一支撑横板(5)左端与第二支撑立板(19)右端接触,第一支撑横板(5)右端与第一支撑立板(4)左端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一支撑横板(5)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一支撑立板(4)左侧面为垂直面,第二支撑立板(19)右侧面为垂直面;第一支撑立板(4)、第二支撑立板(19)对称设置在第一连接底板(3)中心垂直面的两侧,且在第一连接底板(3)的四个圆柱孔内侧;第一连接底板(3)的下表面与第一支撑立板(4)、第二支撑立板(19)上表面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一连接底板(3)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一支撑立板(4)右侧面为垂直面,第二支撑立板(19)左侧面为垂直面;第一连接底板(3)上表面与底座(84)下表面接触;第一连接底板(3)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第一行走轮(15)水平轴心线上设置有一个与液压驱动轴(2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一行走轮(15)圆柱孔上设置有一个与第三平键(16)相匹配的平键槽;液压驱动轴(21)为等直径圆柱体;液压驱动轴(21)左边设置有一个平键槽和六个圆环凹槽,其中平键槽两侧分别分布有三个圆环凹槽;液压驱动轴(21)左边平键槽与第四平键(27)相匹配;液压驱动轴(21)右边设置有两个平键槽和六个圆环凹槽,其中两个平键槽之间分布有三个圆环凹槽,内端平键槽左端分布有三个圆环凹槽;液压驱动轴(21)右边内端平键槽与第三平键(16)相匹配;液压驱动轴(21)右边外端平键槽与第二平键(10)相匹配;第二连接底板(34)为等厚度正方形钢板;第二连接底板(34)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第三支撑立板(23)、第四支撑立板(32)分别为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等厚度等腰梯形钢板,等腰梯形钢板下端采用圆弧过渡;第三支撑立板(23)下部,设置有一个与液压驱动轴(2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四支撑立板(32)下部,设置有一个与液压驱动轴(2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二支撑横板(33)为等厚度长方形钢板;第二支撑横板(33)左端与第四支撑立板(32)右端接触,第二支撑横板(33)右端与第三支撑立板(23)左端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二支撑横板(33)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三支撑立板(23)左侧面为垂直面,第四支撑立板(32)右侧面为垂直面;第三支撑立板(23)、第四支撑立板(32)对称设置在第二连接底板(34)中心垂直面的两侧,且在第二连接底板(34)的四个圆柱孔内侧;第二连接底板(34)的下表面与第三支撑立板(23)、第四支撑立板(32)上表面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二连接底板(34)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三支撑立板(23)右侧面为垂直面,第四支撑立板(32)左侧面为垂直面;第二连接底板(34)上表面与底座(84)下表面接触;第二连接底板(34)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第二行走轮(26)水平轴心线上设置有一个与液压驱动轴(2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二行走轮(26)圆柱孔上设置有一个与第四平键(27)相匹配的平键槽;液压驱动轴(21)左端依次从第一支撑立板(4)、第三固定卡环(13)、第四固定卡环(14)、第一行走轮(15)、第五固定卡环(17)、第六固定卡环(18)、第二支撑立板(19)、第七固定卡环(20)、第八固定卡环(22)、第三支撑立板(23)、第九固定卡环(24)、第十固定卡环(25)、第二行走轮(26)、第十一固定卡环(28)、第十二固定卡环(29)、第四支撑立板(32)穿入,液压驱动轴(21)左端从第四支撑立板(32)左侧面伸出;第四平键(27)安装在液压驱动轴(21)左边平键槽内;第二行走轮(26)安装在第四平键(27)、液压驱动轴(21)上;第三平键(16)安装在液压驱动轴(21)右边内端平键槽内;第一行走轮(15)安装在第三平键(16)、液压驱动轴(21)上;第二平键(10)安装在液压驱动轴(21)右边外端平键槽内;第二固定卡环(12)、第三固定卡环(13)、第四固定卡环(14)、第五固定卡环(17)、第六固定卡环(18)、第七固定卡环(20)依次安装在液压驱动轴(21)右边六个圆环凹槽内;第二固定卡环(12)左端与第一支撑立板(4)右端接触;第三固定卡环(13)右端与第一支撑立板(4)左端接触;第四固定卡环(14)左端与第一行走轮(15)右端接触;第五固定卡环(17)右端与第一行走轮(15)左端接触;第六固定卡环(18)左端与第二支撑立板(19)右端接触;第七固定卡环(20)右端与第二支撑立板(19)左端接触;第八固定卡环(22)、第九固定卡环(24)、第十固定卡环(25)、第十一固定卡环(28)、第十二固定卡环(29)、第十三固定卡环(30)依次安装在液压驱动轴(21)左边六个圆环凹槽内;第八固定卡环(22)左端与第三支撑立板(23)右端接触;第九固定卡环(24)右端与第三支撑立板(23)左端接触;第十固定卡环(25)左端与第二行走轮(26)右端接触;第十一固定卡环(28)右端与第二行走轮(26)左端接触;第十二固定卡环(29)左端与第四支撑立板(32)右端接触;第十三固定卡环(30)右端与第四支撑立板(32)左端接触;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外部,设置有三个同轴不同直径的圆柱体,其中左端圆柱体直径大于右端圆柱体直径,右端圆柱体直径大于中间圆柱体直径;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左端圆柱体上,设置有四个与第一支撑立板(4)右侧面四个水平螺纹孔相匹配的水平圆柱孔;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右端圆柱体上,设置有四个水平圆柱孔与液压马达(7)连接板上四个水平圆柱孔相匹配;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内部,设置有两个同轴不同直径的圆柱孔,其中左边圆柱孔直径小于右边圆柱孔直径;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右边圆柱孔与液压马达传动套(9)圆柱体相匹配;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右边圆柱孔右端设置有一个圆环凹槽;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两个同轴不同直径的圆柱孔的轴心线,与左端和右端两组四个水平圆柱孔轴心线所形成的圆的轴心线同轴;液压马达传动套(9)外部为圆柱体,内部圆柱孔内设置有一个与第一平键(6)、第二平键(10)相匹配的平键槽;液压马达传动套(9)圆柱体轴心线与圆柱孔轴心线同轴;液压马达传动套(9)安装在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圆柱孔内,且液压马达传动套(9)左端与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左边圆柱孔右端接触;第一固定卡环(8)安装在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右边圆柱孔右端的圆环凹槽内;第一固定卡环(8)左端与液压马达传动套(9)右端接触;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液压马达传动套(9)、第一固定卡环(8)装配完成后,通过液压马达传动套(9)中的平键槽左端沿着第二平键(10)安装在液压驱动轴(21)上;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左端与第一支撑立板(4)右端接触;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第一支撑立板(4)螺接;第一平键(6)安装在液压马达(7)输出轴上;液压马达(7)输出轴通过第一平键(6)插入液压马达传动套(9)圆柱孔右端内;液压马达(7)连接板左端与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右端接触;液压马达(7)连接板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螺母与液压马达传动套壳体(11)右端螺接;第三连接底板(59)为等厚度正方形钢板;第三连接底板(59)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第五支撑立板(64)、第六支撑立板(69)分别为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等厚度等腰梯形钢板,等腰梯形钢板下端采用圆弧过渡;第五支撑立板(64)下部设置有一个与从动轴(7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六支撑立板(69)下部设置有一个与从动轴(7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三支撑横板(60)为等厚度长方形钢板;第三支撑横板(60)左端与第六支撑立板(69)右端接触,第三支撑横板(60)右端与第五支撑立板(64)左端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三支撑横板(60)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五支撑立板(64)左侧面为垂直面,第六支撑立板(69)右侧面为垂直面;第五支撑立板(64)、第六支撑立板(69)对称设置在第三连接底板(59)中心垂直面的两侧,且在第三连接底板(59)的四个圆柱孔内侧;第三连接底板(59)下表面与第五支撑立板(64)、第六支撑立板(69)上表面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三连接底板(59)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五支撑立板(64)右侧面为垂直面,第六支撑立板(69)左侧面为垂直面;第三连接底板(59)上表面与底座(84)下表面接触;第三连接底板(59)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第三行走轮(66)水平轴心线上设置有一个与从动轴(7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三行走轮(66)圆柱孔上设置有一个与第五平键(61)相匹配的平键槽;从动轴(71)为等直径圆柱体;从动轴(71)左边设置有一个平键槽和六个圆环凹槽,其中平键槽两侧分别分布有三个圆环凹槽;从动轴(71)右边设置有一个平键槽和六个圆环凹槽,其中平键槽两侧分别分布有三个圆环凹槽;第四连接底板(83)为等厚度正方形钢板;第四连接底板(83)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底座(84)上四个等直径螺纹孔相匹配的等直径圆柱孔;第七支撑立板(73)、第八支撑立板(82)分别为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等厚度等腰梯形钢板,等腰梯形钢板下端采用圆弧过渡;第七支撑立板(73)下部设置有一个与从动轴(7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八支撑立板(82)下部设置有一个与从动轴(7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四支撑横板(81)为等厚度长方形钢板;第四支撑横板(81)左端与第八支撑立板(82)右端接触,第四支撑横板(81)右端与第七支撑立板(73)左端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四支撑横板(81)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七支撑立板(73)左侧面为垂直面,第八支撑立板(82)右侧面为垂直面;第七支撑立板(73)、第八支撑立板(82)对称设置在第四连接底板(83)中心垂直面的两侧,且在第四连接底板(83)的四个圆柱孔内侧;第四连接底板(83)下表面与第七支撑立板(73)、第八支撑立板(82)上表面接触,周边焊接,且在焊接后第四连接底板(83)上表面为水平面,第七支撑立板(73)右侧面为垂直面,第八支撑立板(82)左侧面为垂直面;第四连接底板(83)上表面与底座(84)下表面接触;第四连接底板(83)依次通过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与底座(84)螺接;第四行走轮(80)水平轴心线上设置有一个与从动轴(71)圆柱体相匹配的圆柱孔;第四行走轮(80)圆柱孔上设置有一个与第六平键(76)相匹配的平键槽;从动轴(71)左端依次从第五支撑立板(64)、第十五固定卡环(62)、第十七固定卡环(65)、第三行走轮(66)、第十八固定卡环(67)、第十九固定卡环(68)、第六支撑立板(69)、第二十固定卡环(70)、第二十一固定卡环(72)、第七支撑立板(73)、第二十二固定卡环(74)、第二十三固定卡环(75)、第四行走轮(80)、第二十四固定卡环(77)、第二十五固定卡环(78)、第八支撑立板(82)穿入,从动轴(71)左端从第八支撑立板(82)左侧面伸出;第六平键(76)安装在从动轴(71)左边平键槽内;第四行走轮(80)安装在第六平键(76)、从动轴(71)上;第五平键(61)安装在从动轴(71)右边平键槽内;第三行走轮(66)安装在第五平键(61)、从动轴(71)上;第十六固定卡环(63)、第十五固定卡环(62)、第十七固定卡环(65)、第十八固定卡环(67)、第十九固定卡环(68)、第二十固定卡环(70)依次安装在从动轴(71)右边六个圆环凹槽内;第十六固定卡环(63)左端与第五支撑立板(64)右端接触;第十五固定卡环(62)右端与第五支撑立板(64)左端接触;第十七固定卡环(65)左端与第三行走轮(66)右端接触;第十八固定卡环(67)右端与第三行走轮(66)左端接触;第十九固定卡环(68)左端与第六支撑立板(69)右端接触;第二十固定卡环(70)右端与第六支撑立板(69)左端接触;第二十一固定卡环(72)、第二十二固定卡环(74)、第二十三固定卡环(75)、第二十四固定卡环(77)、第二十五固定卡环(78)、第二十六固定卡环(79)依次安装在从动轴(71)左边六个圆环凹槽内;第二十一固定卡环(72)左端与第七支撑立板(73)右端接触;第二十二固定卡环(74)右端与第七支撑立板(73)左端接触;第二十三固定卡环(75)左端与第四行走轮(80)右端接触;第二十四固定卡环(77)右端与第四行走轮(80)左端接触;第二十五固定卡环(78)左端与第八支撑立板(82)右端接触;第二十六固定卡环(79)右端与第八支撑立板(82)左端接触。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