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高速催眠形成机理及其缓解措施研究 |
关键词: | 驾驶员;高速催眠;形成机理;驾驶时长;行车速度;缓解措施 |
摘要: | 国内外事故资料统计表明在驾驶过程中打瞌睡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尤其容易出现打瞌睡现象,国外的学者将其定义为“高速催眠”。目前的研究将高速催眠归因于睡眠不足、性格、年龄等驾驶员自身因素以及车辆振动等车辆因素,忽视了驾驶时长和行车速度对于高速催眠的影响。本文从驾驶时长和行车速度两方面出发,通过室内驾驶模拟试验,分析驾驶员生、心理参数随驾驶时长和行车速度的变化规律,通过闭眼时间比值确定驾驶员的生理参数阈值,提出引起高速催眠的行车速度区间和驾驶时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高速催眠的措施,并利用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首先,结合国内外高速催眠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高速催眠的形成机理,确定行车速度和驾驶时长对高速催眠形成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室内驾驶模拟试验方法,创建了单调的高速公路模拟场景,使用多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者脑电参数,筛选出与高速催眠相关的生理参数,根据闭眼时间确定了生理参数阈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综合评价高速催眠的生心理参数综合指标。 其次,根据被试者的生心理参数综合指标与行车速度、驾驶时长的相关性分析,分别探讨了行车速度和驾驶时长对高速催眠的影响。根据高速催眠阈值、综合指标变化率与驾驶时长的关系式,计算出极限驾驶时长。建立了驾驶员在达到高速催眠阈值时驾驶时长和速度的关系模型,得到产生高速催眠的行车速度敏感区间。 再次,选择沪宁高速的实车驾驶试验对高速催眠预测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筛选出常州段、无锡段的生理参数验证室内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最后,本文对比分析高速催眠缓解措施的可行性,提出按摩穴位和声音刺激两种缓解措施,利用驾驶员生心理试验验证了两种措施的有效性。 本文对驾驶员高速催眠与驾驶时长及行车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为驾驶员的安全行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作者: | 汪丽媛 |
专业: |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
导师: | 陈飞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东南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1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