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辆轮圈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名称: 车辆轮圈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轮圈及其制造方法,车辆轮圈包括:一轴管,包括至少一具有封闭环形截面且轴向连续延伸的第一干碳纱套,该第一干碳纱套包括复数相交织的第一碳纱股;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各第一强化碳纱股相对于该第一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该轴管的管壁复数圈;一结合材,一体地填入结合于复数第一碳纱股及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之间。本发明制程简易、生产效率高、产品良率佳、结构强度大。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中国台湾;71
申请人: 林书伟
发明人: 林书伟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7-12-15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25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711360478.5
公开号: CN109927479A
代理机构: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丽华
分类号: B60B5/00(2006.01);B;B60;B60B;B60B5
申请人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
主权项: 1.车辆轮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轴管,包括至少一具有封闭环形截面且轴向连续延伸的第一干碳纱套,该第一干碳纱套包括复数相交织的第一碳纱股; 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各第一强化碳纱股相对于该第一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该轴管的管壁复数圈; 一结合材,一体地填入结合于复数第一碳纱股及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轮圈,其特征在于,各第一碳纱股非平行于所述轴管的轴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轮圈,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强化碳纱股的每一圈与所述轴管的轴线不位于同一平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轮圈,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的数量为复数,复数第一强化碳纱股层层绕设于所述轴管的管壁,相邻两层的第一强化碳纱股倾斜相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轮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环设于所述轴管外的外管、复数干碳纱轮辐及至少一第二强化碳纱股,该外管包括至少一具有封闭环形截面且轴向连续延伸的第二干碳纱套,该第二干碳纱套包括复数相交织的第二碳纱股,各干碳纱轮辐包括复数第三碳纱股,各干碳纱轮辐两端的第三碳纱股分别搭接于所述轴管及外管而成一内搭接结构及一外搭接结构,各第一强化碳纱股相对于所述第一碳纱股及第三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所述轴管的管壁及至少一内搭接结构复数圈,各第二强化碳纱股相对于该第二碳纱股及第三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该外管的管壁及至少一外搭接结构复数圈,所述结合材一体地填入结合于复数第二碳纱股、复数第三碳纱股及至少一第二强化碳纱股之间、以及填入结合于该内搭接结构及外搭接结构。 6.车辆轮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套模:将至少一具有封闭环形截面且轴向连续延伸的第一干碳纱套套设于一管状的内模外,该第一干碳纱套包括复数相交织的第一碳纱股; 强化:将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相对于该第一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该第一干碳纱套的套壁复数圈; 入模:将缠绕有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的该第一干碳纱套置入一模具中; 真空:将该模具内部形成真空; 成型:加入一流动态的结合材至该模具内,使该结合材渗填于复数第一碳纱股及至少一第一强化碳纱股之间,且加热加压以成型一车辆轮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轮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模步骤包括将复数第一干碳纱套套叠于所述内模外。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轮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模步骤还包括将至少一具有封闭环形截面且轴向连续延伸的第二干碳纱套套设于一管状且环绕所述第一干碳纱套的外模外,该第二干碳纱套包括复数相交织的第二碳纱股;所述套模步骤还包括将复数干碳纱轮辐的复数第三碳纱股搭接于所述第一干碳纱套及第二干碳纱套,以形成一内搭接结构及一外搭接结构;所述强化步骤还包括将各第一强化碳纱股相对于所述第一碳纱股及第三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至少一内搭接结构复数圈、以及将至少一第二强化碳纱股相对于该第二碳纱股及第三碳纱股斜向地连续缠绕该第二干碳纱套的套壁及至少一外搭接结构复数圈;所述成型步骤还包括使所述结合材渗填于复数第二碳纱股、复数第三碳纱股及至少一第二强化碳纱股之间、以及填入结合于内搭接结构及外搭接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轮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步骤包括将复数第二强化碳纱股层层绕设于所述第二干碳纱套的套壁,其中相邻两层的第二强化碳纱股倾斜相交。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轮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步骤包括将复数第一强化碳纱股层层绕设于所述第一干碳纱套的套壁,其中相邻两层的第一强化碳纱股倾斜相交。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