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拖车牵引装置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包括设在牵引车的尾部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包括:升降板、牵引连板、锁紧装置和底座,使用时,所述底座是固定在牵引车的尾部,所述升降板用于对所述牵引连板进行上下升降,当通过被牵引车辆的高度将所述升降板和所述牵引连板的高度调节好之后,利用锁紧装置将所述牵引连板和升降板进行连接,使得两者能够固定为一体,由此就能实现根据被牵引车辆的高度随时调节所述牵引件的高度,大大提高了所述牵引件的使用率,极大的方便了在野外拖车时能够根据被拖车高度随时调整所述牵拉件的高度。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申请人: |
盐城工学院 |
发明人: |
严军;熊永莲;丁福生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1900-01-20T18:00:00+0805 |
发布日期: |
1900-01-20T08:00:00+0805 |
申请号: |
CN202010100019.9 |
公开号: |
CN111114220A |
代理机构: |
亳州速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佳 |
分类号: |
B60D1/46;B;B60;B60D;B60D1;B60D1/46 |
申请人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希望大道中路1号 |
主权项: |
1.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牵引车的尾部的牵引件,所述牵引件包括:升降板(1)、牵引连板(3)、锁紧装置(2)和底座(15), 所述升降板(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5),所述底座(15)用于固定在牵引车的尾部, 所述升降板(1)竖直固定在所述底座(15)上表面,所述升降板(1)的右侧滑动设置所述牵引连板(3),所述牵引连板(3)通过锁紧装置(2)固定在所述升降板(1)上; 所述牵引连板(3)远离升降板(1)的一端用于牵拉车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1)连接所述牵引连板(3)的一侧设有滑道(4),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升降板(1)的一侧设有滑板(5),所述滑板(5)在所述滑道(4)内往复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2)包括:竖板(7)、限位柱(8)和卡杆(9),所述竖板(7)的其中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柱(8), 所述限位柱(8)远离所述竖板(7)的一端周向外壁设置有贯穿的第一限位孔(10), 各所述限位柱(8)的所述第一限位孔(10)为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孔(10)用于贯穿插入所述卡杆(9); 所述卡杆(9)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台,所述限位台远离所述卡杆(9)的一端设有第一拉手(6); 所述升降板(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孔(13),所述限位柱(8)从所述滑板(5)的一侧贯穿所述滑板(5)至所述第二限位孔(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7)远离所述限位柱(8)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拉手(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连板(3)远离所述锁紧装置(2)的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被牵引车辆的牵引杆(14),所述底座(15)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在牵引车上的第三限位孔(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连板(3)设为U型结构,所述牵引连板(3)对称设在所述滑板(5)的两侧,所述牵引连板(3)远离所述滑板(5)的一端通过螺栓(17)可拆卸连接牵拉杆(16),所述牵引连板(3)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牵拉杆(16)贯穿两个牵引连板(3)的贯穿孔,并通过螺栓(17)将所述牵拉杆(16)固定在所述牵引连板(3)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5)靠近被牵拉车辆的一侧还连接有延伸板(18),所述延伸板(18)的上表面固定有伸缩杆(19),所述伸缩杆(19)的周向外壁套设有弹簧(20),所述伸缩杆(19)的顶部连接有顶板(21);所述顶板(21)用于抵在被牵拉车辆的牵拉杆(16)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拖车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18)内设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有电磁铁,所述顶板(21)设为亲磁材料,所述控制板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2、R13、R14、R17、电容C1、C2、C3、C4、C5、二极管D1、D2、D4、D5、D6、D7和三极管V1、V2、V3, 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为输入端,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和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7d阴极连接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0,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7,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电阻R2远离电阻R1的一端; 所述电阻R8和电阻R10之间并联输出端,所述输出端包括二极管D5和电阻R11,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8和电阻R10之间,所述二极管D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为输出端; 所述电阻R2和电阻R6之间并联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1和电阻R3之间,所述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和电容C3之间; 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和电阻R4之间并联电阻R6,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3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1,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3和电阻R5之间,所述三极管V3的集电极连接在电容C3和电容C4之间, 所述电容C4和电容C5之间连接电阻R12,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7,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和二极管D7的阳极之间,所述电阻R7还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在二极管D7的阴极和电阻R8之间,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3,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在电容C5和电阻R17之间, 所述电阻R13和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4,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8和电阻R10之间。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