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客车前部吸能装置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包括管状部分、中间部分、泡沫铝填充物、顶板和底板;管状部分包括第一外圆管、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第二外圆管,第二外圆管套在第一外圆管外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填充于第二外圆管和第一外圆管之间;中间部分包括承压管、施压管和压板,施压管顶端面顶抵顶板底壁,承压管底端面顶抵底板顶壁,压板设于承压管和施压管之间;中间部分设于管状部分内且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之间的空腔、承压管、施压管内都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它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方案不仅能在客车发生中高速碰撞时通过稳定的溃缩吸收更多的能量,同时具有高抗压强度强度和良好的吸能效果,有利于提高缓冲作用。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申请人: |
华侨大学 |
发明人: |
李昆塬;张勇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1900-01-20T00:00:00+0805 |
发布日期: |
1900-01-20T03:00:00+0805 |
申请号: |
CN201911349558.X |
公开号: |
CN110949297A |
代理机构: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依展 |
分类号: |
B60R19/34;B;B60;B60R;B60R19;B60R19/34 |
申请人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城华北路269号 |
主权项: |
1.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部分、中间部分、泡沫铝填充物(4)、顶板(6)和底板(8),所述顶板(6)和底板(8)分别固设在管状部分之顶端面和底端面;所述管状部分包括第一外圆管(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和第二外圆管(9),所述第二外圆管(9)套在第一外圆管(1)外且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填充于第二外圆管(9)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所述中间部分设于管状部分内且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的空腔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4);所述中间部分包括承压管(2)、施压管(3)和压板(7),所述施压管(3)顶端面顶抵顶板(6)底壁,所述承压管(2)底端面顶抵底板(8)顶壁,所述压板(7)设于承压管(2)和施压管(3)之间,且所述承压管(2)、施压管(3)内都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圆管(1)之外管壁为圆柱壁,所述第一外圆管(1)之内径从上到下呈现由大到小的梯度变化;所述第一外圆管(1)之内外两侧管壁上设有多个上下等距布置的第一矩形凹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圆管(1)和第二外圆管(9)之间设有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铺层方向互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的空腔填充的泡沫铝填充物(4)的相对密度从上到下呈现由小到大的梯度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管(2)、施压管(3)内部填充的泡沫铝填充物(4)都呈两级梯度变化,下部泡沫铝填充物(4)的相对密度大于上部的泡沫铝填充物(4)的相对密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管(2)为底部承压的铝合金圆管,所述承压管(2)之内管壁为圆柱壁,所述承压管(2)之外径从上到下呈现由大到小的梯度变化;所述承压管(2)之内外两侧管壁上设有多个上下等距布置的第二矩形凹槽(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管(3)为顶部施压的铝合金圆管,所述施压管(3)之外管壁为圆柱壁,所述施压管(3)之内径从上到下呈现由小到大的梯度变化;所述施压管(3)之内外两侧管壁上设有多个上下等距布置的第三矩形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管(3)外沿设有第一外倒角结构,所述压板(7)外壁也设有第二外倒角结构,第一外倒角结构和第二外倒角结构对齐设置;所述承压管(2)顶部内沿设有内倒角结构;所述第二外倒角结构位于内倒角结构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7)施压面为弧形面,所述顶板(6)之底壁和底板(8)之顶壁都呈中间拱起之拱起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圆管(9)为阵列分布多层多排通孔的不锈钢外圆管。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