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及出驳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及出驳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及出驳方法。一种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包括半潜驳、安装驳、绞移固定锚块系统、若干辅助工程船舶和绞移缆绳系统,绞移缆绳系统包括前横调组、后横调组和纵移组,借助于辅助工程船舶、绞移固定锚块系统、半潜驳的塔楼和安装驳,在负浮力沉管的前端、后端分别均衡设置有至少2组缆绳组,使得负浮力沉管的前后端均能够通过各自的一主一辅的缆绳组进行实时调节,进而使得在出驳过程中任何时间均满足负浮力沉管的前端、后端位移调节时的作用力,且能够更好的调节负浮力沉管的前端、后端的横向位移,能够进一步降低负浮力沉管在出驳过程中安装驳与半潜驳塔楼之间碰撞的可能性,保证沉管工程质量。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梁邦炎;梁杰忠;陈伟彬;马亿光明;甘世行;陈猛;甘利;卢建明;姜政遥;杨武;肖阳春;黄梓雄;邱燕群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1-11-2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2-03-22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111433623.4
公开号: CN114215109A
代理机构: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唐洪
分类号: E02D29/073;E02D15/08;E;E02;E02D;E02D29;E02D15;E02D29/073;E02D15/08
申请人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沥滘路368号
主权项: 1.一种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半潜驳(1)、安装驳(2)、绞移固定锚块系统、绞移缆绳系统和若干辅助工程船舶(5); 安装驳(2)用于连接负浮力沉管(3)顶部并为负浮力沉管(3)提供浮力; 绞移固定锚块系统包括位于半潜驳(1)艏部前方的若干第一锚块(41)和位于半潜驳(1)艏部前方两侧的若干第二锚块(42); 所有辅助工程船舶(5)分别设于半潜驳(1)的两侧; 绞移缆绳系统用于控制安装驳(2)带动负浮力沉管(3)沿半潜驳(1)纵向绞移出驳,绞移缆绳系统包括前横调组、后横调组和纵移组,前横调组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前横调组另一端连接半潜驳(1)艏部的塔楼(11)或第二锚块(42),后横调组一端连接安装驳(2)尾部,后横调组另一端连接辅助工程船舶(5)、半潜驳(1)尾部的塔楼(11)或半潜驳(1)艏部的塔楼(11),纵移组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纵移组另一端连接第一锚块(41),前横调组和后横调组分别包括至少两组缆绳组,每组缆绳组具有两根关于安装驳(2)的纵向对称设置的缆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安装驳(2)艏尾两端均从纵轴线向两侧依次对称布置两个横调绞车(24)、两个纵调绞车(23)、两个第一定位绞车(21)和两个第二定位绞车(22),安装驳(2)的顶面四周还设有若干安装驳缆桩(26); 半潜驳缆桩(14)的塔楼(11)内侧靠近半潜驳(1)水平中央的角部设有半潜驳缆桩(14),半潜驳(1)尾部的塔楼(11)中部设有移货绞车(12),半潜驳(1)艏部的塔楼(11)中部设有系泊绞车(13); 前横调组包括缆绳组三(63)、缆绳组四(64)和缆绳组五(65),缆绳组三(63)和缆绳组五(65)分别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的第一定位绞车(21)或第二定位绞车(22)、另一端连接至第二锚块(42),缆绳组四(64)的一端连接对应的系泊绞车(13)、另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的安装驳缆桩(26); 后横调组包括缆绳组一(61)、缆绳组二(62)、缆绳组六(66)、缆绳组八(68)和缆绳组九(69),缆绳组一(61)的一端连接对应的移货绞车(12)、另一端连接至安装驳(2)尾部的安装驳缆桩(26);缆绳组二(62)的一端连接安装驳(2)尾部的横调绞车(24)、另一端连接半潜驳(1)艏部塔楼(11)的半潜驳缆桩(14);缆绳组六(66)的一端连接安装驳(2)尾部的第一定位绞车(21)或第二定位绞车(22)、另一端连接半潜驳(1)艏部塔楼(11)的半潜驳缆桩(14);缆绳组八(68)的一端连接半潜驳(1)尾部外的辅助工程船舶(5)的绞车、另一端连接安装驳(2)尾部的安装驳缆桩(26);缆绳组九(69)的一端连接安装驳(2)尾部的安装驳缆桩(26)、另一端连接半潜驳(1)艏部外的辅助工程船舶(5)的绞车; 纵移组包括缆绳组七(67),缆绳组七(67)的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中部的横调绞车、另一端连接至第一锚块(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负浮力沉管(3)出驳前,缆绳组二(62)、缆绳组六(66)和缆绳组九(69)的缆绳绕安装驳(2)外设置,缆绳组九(69)的缆绳绕过半潜驳(1)艏部的塔楼(11)的内壁并朝半潜驳(1)前端面横向两侧外连接辅助工程船舶(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缆绳组三(63)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的第一定位绞车(21),缆绳组五(65)一端连接安装驳(2)艏部的第二定位绞车(22),缆绳组六(66)的一端连接安装驳(2)尾部的第一定位绞车(2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负浮力沉管(3)出驳前,缆绳组八(68)的缆绳与安装驳(2)纵向的夹角为90°,缆绳组四(64)的缆绳与安装驳(2)纵向的夹角为44-46°,缆绳组七(67)的缆绳与安装驳(2)纵向的夹角为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前横调组的缆绳交叉设置,后横调组的缆绳关于安装驳(2)的纵向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锚块(41)和第二锚块(42)均位于半潜驳(1)纵向前方250m处,第二锚块(42)与第二锚块(42)与半潜驳(1)纵向的夹角为30-60°。 8.一种负浮力沉管的出驳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出驳负浮力沉管(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方法,其特征在于,负浮力沉管的出驳系统的前横调组的缆绳交叉设置,后横调组的缆绳关于安装驳(2)的纵向相对设置; 还包含如下步骤: S1:后横调组以缆绳组八(68)为主、缆绳组一(61)为辅控制安装驳(2)调节负浮力沉管(3)后端的横向位移,前横调组以缆绳组四(64)为主、缆绳组三(63)和缆绳组五(65)为辅控制安装驳(2)调节负浮力沉管(3)前端的横向位移,缆绳组二(62)、缆绳组六(66)和缆绳组九(69)均为不受力状态,负浮力沉管(3)开始出驳; S2:在负浮力沉管(3)前进至其前端位于半潜驳(1)外、且缆绳组四(64)与负浮力沉管(3)的纵向夹角变至40-50°时,前横调组切换为以缆绳组五(65)为主、缆绳组三(63)为辅控制安装驳(2)调节负浮力沉管(3)前端的横向位移,缆绳组二(62)、缆绳组四(64)、缆绳组六(66)和缆绳组九(69)均为不受力状态; S3:在负浮力沉管(3)前进至缆绳组八(68)与负浮力沉管(3)的纵向夹角变至40-50°时,后横调组切换为以缆绳组二(62)为主、缆绳组六(66)为辅控制安装驳(2)调节负浮力沉管(3)后端的横向位移,缆绳组一(61)、缆绳组四(64)、缆绳组八(68)和缆绳组九(69)均为不受力状态; S4:在负浮力沉管(3)前进至缆绳组二(62)与负浮力沉管(3)的纵向夹角变至40-50°时,后横调组切换为以缆绳组九(69)为主、缆绳组二(62)为辅控制安装驳(2)调节负浮力沉管(3)后端的横向位移,缆绳组一(61)、缆绳组四(64)、缆绳组六(66)、缆绳组八(68)均为不受力状态; 其中,在步骤S1-S4中,均通过控制纵移组的缆绳的缩短使得安装驳(2)带动负浮力沉管(3)沿半潜驳(1)纵向出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浮力沉管的出驳方法,其特征在于,负浮力沉管(3)沿半潜驳(1)纵向出驳前进的速度小于或等于0.1m/s。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