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以及存储介质,包括,第一热交换区,第一主动进气装置、第一鼓风装置及第一热交换装置;第一热交换管路起始端与第一热交换区连接,通过多个电控装置,末端与第一热交换区连接;第二热交换管路,起始端与第一热交换区连接,通过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和驾驶舱送风装置,末端与第一热交换区连接,第一三通阀与第一支路连接,第二三通阀与第二支路连接;第一热交换介质;第三热交换管路起始端与第一热交换区连接,通过储液干燥装置、驾驶舱蒸发装置和压缩装置,末端与第一热交换区连接等设置,实现高效的热交换能力,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集成度和能量利用率。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江苏;32 |
申请人: |
南通京翔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郑丽辉;朱郑乔若;毕少平;郑礼民;方晓汾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23-09-13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23-11-28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2311178760.7 |
公开号: |
CN117124809A |
代理机构: |
北京神州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车沛远 |
分类号: |
B60H1/00;B;B60;B60H;B60H1;B60H1/00 |
申请人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大道1101号星湖101广场7幢1101室 |
主权项: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热交换区(100),包括第一主动进气装置(101)、第一鼓风装置(102)、以及第一热交换装置(103); 第一热交换管路(200),其起始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100)的第一输出端(210)连接,依次通过多个电控装置(201)后,末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100)的第一输入端(220)连接,其中多个电控装置(201)按照工作温度由低到高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200)上依次串接; 第二热交换管路(300),其起始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100)的第一输出端(210)连接,依次通过第一三通阀(301)、第二三通阀(302)和驾驶舱送风装置(303)后,末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100)的第一输入端(220)连接,所述驾驶舱送风装置(303)位于第二热交换区(600),所述第一三通阀(301)与第一支路(310)连接,所述第一支路(310)通过动力电池包(311),所述第二三通阀(302)与第二支路(320)连接,所述第二支路(320)通过预设加热装置(321); 第一热交换介质(400),填充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200)和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300),且其在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200)的流向与多个电控装置(201)的排列顺序一致; 第三热交换管路(500),其起始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100)的第二输出端(510)连接,依次通过储液干燥装置(501)、驾驶舱蒸发装置(502)和压缩装置(503)后,末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区(100)的第二输入端(520)连接,所述第三热交换管路(500)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液干燥装置(501)之后的第三支路(530),所述第三支路(530)通过所述动力电池包(311),所述驾驶舱蒸发装置(502)位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区(600); 所述第二热交换区(600),还包括第二鼓风装置(601); 第二热交换介质(700),填充于所述第三热交换管路(500),所述第二热交换介质(700)的热交换能力大于所述第一热交换介质(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103)包括电控热交换装置(1031)、电池热交换装置(1032)和冷凝装置(1033), 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200)的起始端与所述电控热交换装置(1031)的输出端连接,末端与所述电控热交换装置(1031)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300)的起始端与所述电池热交换装置(1032)的输出端连接,末端与所述电池热交换装置(1032)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热交换管路(500)的起始端与所述冷凝装置(1033)的输出端连接,末端与所述冷凝装置(1033)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311)的底部弯曲铺设复合管路(312),所述复合管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其中: 所述第一支路(310)中的第一热交换介质(400)通过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所述复合管路(312),由所述第一输出端流出至所述第一支路(310); 所述第三支路(530)中的第二热交换介质(700)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所述复合管路(312),由所述第二输出端流出至所述第三支路(5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管路(312)包括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子管路(3121)以及具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二子管路(3122), 所述第一子管路(3121)与所述第二子管路(3122)贴合设置;或 所述第一子管路(3121)包覆于所述第二子管路(3122)的外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503)为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四通阀(504)与所述第三热交换管路(500)连接。 6.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方法,应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热交换模式; 在所述热交换模式为加热模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待加热区域,生成与所述第一待加热区域对应的加热控制指令; 在所述热交换模式为降温模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待降温区域,生成与所述第一待降温区域对应的降温控制指令; 在所述热交换模式为复合模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二待加热区域和第二待降温区域,生成与所述第二待加热区域和所述第二待降温区域对应的复合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加热控制指令或所述降温控制指令或所述复合控制指令,以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热管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待加热区域,生成与所述第一待加热区域对应的加热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当前待加热的第一设备/汽车区域; 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汽车区域所属的第一热交换管路; 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汽车区域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确定热交换介质的第一流通管路; 基于所述第一流通管路生成对应的加热控制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待降温区域,生成与所述第一待降温区域对应的降温控制指令,包括: 获取当前待降温的第二设备/汽车区域; 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汽车区域所属的第二热交换管路; 基于所述第二设备/汽车区域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确定热交换介质的第二流通管路; 基于所述第二流通管路生成对应的降温控制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二待加热区域和第二待降温区域,生成与所述第二待加热区域和所述第二待降温区域对应的复合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理和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是否为相互独立的热交换管路; 若是,基于所述加热控制指令和所述降温控制指令生成对应的复合控制指令; 否则,对所述第一热交换管路和所述第二热交换管路进行管路融合处理,生成融合后管路,基于所述融合后管路生成对应的复合控制指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