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身框架
专利名称: 车身框架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架、乘员舱架以及后尾架,前舱架与乘员舱架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结构连接,第一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第一加强结构中设有X型加强梁,乘员舱架与后尾架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结构连接,第二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第二加强结构中设有分隔梁,分隔梁将第二加强结构分隔为层叠设置的上层抗扭环与下层抗扭环,下层抗扭环中设有倒V型加强梁。上述车身框架提高了车身框架的整体刚度以及抗载荷能力。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凯欣;张琪;涂小春;曾俊伟;范建军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23-07-04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23-11-0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2310817213.2
公开号: CN117002622A
代理机构: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杨立伟
分类号: B62D25/00;B62D25/04;B62D25/08;B62D25/20;B60R19/02;B;B62;B60;B62D;B60R;B62D25;B60R19;B62D25/00;B62D25/04;B62D25/08;B62D25/20;B60R19/02
申请人地址: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香江金融商务中心南沙街金隆37号1201房(仅限办公)
主权项: 1.一种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架、乘员舱架以及后尾架,所述前舱架与所述乘员舱架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中设有X型加强梁,所述乘员舱架与所述后尾架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为框体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中设有分隔梁,所述分隔梁将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分隔为层叠设置的上层抗扭环与下层抗扭环,所述下层抗扭环中设有倒V型加强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前围横梁、第一副A柱、第二副A柱、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第一交叉梁、第二交叉梁、第一加强柱以及第二加强柱;所述前围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副A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副A柱连接;所述第一交叉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相交设置并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一副A柱与所述第一交叉梁,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所述第二副A柱与所述第二交叉梁,并且所述前围横梁、第一副A柱、第二副A柱、第一连接梁、第二连接梁、第一交叉梁与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所述第一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 所述X型加强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二加强柱之间,所述X型加强梁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交叉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交叉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包括防撞横梁、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所述第一前纵梁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前纵梁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横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并且所述防撞横梁、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第一交叉梁与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架还包括: 第一防撞杠,所述第一防撞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副A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一防撞杠、第一副A柱、第一连接梁与第一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第二防撞杠,所述第二防撞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副A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二防撞杠、第二副A柱、第二连接梁与第二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一减震立柱、第一减震纵梁、第一减震连接梁以及第一减震加强梁,所述第一减震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纵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一减震立柱、所述第一减震纵梁、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一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减震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撞杠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一减震加强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一减震纵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梁的相交处;和/或, 所述前舱架还包括第二减震立柱、第二减震纵梁、第二减震连接梁以及第二减震加强梁,所述第二减震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纵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二加强柱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减震立柱、所述第二减震纵梁、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第二前纵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减震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防撞杠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减震加强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减震立柱与所述第二减震纵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围横梁与所述第一加强梁的相交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架包括车底架、A柱环、B柱环以及C柱环,其中所述车底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连接,所述A柱环、所述B柱环以及所述C柱环沿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到所述第二加强结构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车底架上,所述A柱环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之间连接有A柱前梁,所述A柱环与所述B柱环之间连接有上A柱梁;所述B柱环与所述C柱环之间连接有顶盖边梁;所述C柱环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之间连接有顶盖后梁以及C柱斜撑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A柱环包括A柱横梁、第一A立柱,第二A立柱、第一A柱连接梁以及第二A柱连接梁,所述第一A立柱的一端与所述A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A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A柱连接梁连接至所述第二交叉梁;所述第二A立柱的一端与所述A柱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A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A柱连接梁连接至所述第一交叉梁;所述A柱横梁、所述第一A立柱、所述第二A立柱、所述第一A柱连接梁、所述第二A柱连接梁、所述第一交叉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所述B柱环包括B柱横梁、第一B立柱、第二B立柱以及前椅后横梁,所述第一B立柱的一端与所述B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B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椅后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B立柱的一端与所述B柱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B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椅后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B柱横梁、所述第一B立柱、所述第二B立柱以及所述前椅后横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所述C柱环包括C柱横梁、第一C立柱、第二C立柱以及环形的底框,所述第一C立柱的一端与所述C柱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C立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柱以及第二支柱,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底框;所述第二C立柱的一端与所述C柱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C立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支柱以及第四支柱,所述第三支柱与所述第四支柱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底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架包括: 中通道梁,所述中通道梁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交叉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前椅后横梁; 两个中通道边梁,两个所述中通道边梁以所述中通道梁为轴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中通道梁的两侧,并且其中一个中通道边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A柱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另一端与所述底框连接;另一个所述中通道边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A柱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另一端与所述底框连接; 两个地板纵梁,两个所述地板纵梁以所述中通道梁为轴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中通道梁的两侧,其中一个所述地板纵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交叉梁的相交处,另一端与所述底框连接;另一个所述地板纵梁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交叉梁的相交处,另一端与所述底框连接; 两个门槛梁,两个所述两个门槛梁以所述中通道梁为轴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中通道梁的两侧,其中一个门槛梁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副A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底框;另一个所述门槛梁的一端连接至第二副A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相交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底框; 前椅前横梁,所述前椅前横梁设置在所述A柱环与所述B柱环之间,并且所述前椅横梁的两端一一对应地与两个所述门槛梁连接; 地板加强梁组,所述地板加强梁组设置在所述底框中用以支撑所述底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车顶后横梁、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交叉梁以及第四交叉梁,所述车顶后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连接,所述车顶后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交叉梁与所述第四交叉梁相交设置并形成X型结构,所述第三交叉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所述第三交叉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乘员舱架连接,所述第四交叉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所述第四交叉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乘员舱架连接,所述车顶后横梁、所述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三交叉梁与所述第四交叉梁围合形成环形结构; 所述分隔梁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柱连接,所述分隔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连接; 所述倒V型加强梁包括第三加强柱与第四加强柱,所述第三加强柱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四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三加强柱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分隔梁;所述第四加强柱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第三交叉梁的相交处,所述第四加强柱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分隔梁与所述第三加强柱的相交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架包括: 后减震环,所述后减震环包括第一后横梁、第一后支撑柱、第二后支撑柱、第一地板横梁,第二地板横梁;所述第一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后支撑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后支柱与第二后支柱,所述第二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后支撑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后支柱与第四后支柱;所述第一地板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支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后支柱连接;所述第二地板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支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后支柱连接; 后尾框,所述后尾框包括第二后横梁、第一后尾边梁、第二后尾边梁、后尾横梁,所述第一后尾边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后尾边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尾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后尾边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后尾边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后尾横梁的另一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后横梁、所述第一后尾边梁、所述第二后尾边梁、所述后尾横梁共同围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后尾横梁与所述第二地板横梁之间连接有V型加强梁。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