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身框架、车身总成及车辆
专利名称: 车身框架、车身总成及车辆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框架、车身总成及车辆,涉及车身框架技术领域,解决了电动汽车中由于在座椅下方放置标准电池箱使得轴间地板前后分离,降低车身框架刚度,导致车辆发生碰撞时,缺乏传力通道,无法进行前后受力传导,削弱车身框架刚强度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身框架,其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一框架设置在车身底部,用于承托标准电池箱;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上下层叠设置且相互支撑,构成容纳标准电池箱的容纳空间,且第二框架在远离第一框架的方向上凸起用于安装座椅。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两部分上下设置,在二者中间框出了标准电池箱的容纳空间,同时使得前后轴之间存在力的传导通道,增强了车身框架的刚强度。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北京;11
申请人: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陆群;魏文达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01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14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156626.4
公开号: CN109747405A
代理机构: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王伟锋;刘铁生
分类号: B60K1/04(2019.01);B;B60;B60K;B60K1
申请人地址: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时骏北街1号院4栋(科技创新功能区)
主权项: 1.一种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设置在车身底部,用于承托标准电池箱;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上下层叠设置且相互支撑,构成容纳所述标准电池箱的容纳空间,且所述第二框架在远离所述第一框架的方向上凸起用于安装座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为网格状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上设有若干第一镂空; 所述第二框架为网格状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一镂空的位置设有第二镂空,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相互扣合,构成容纳若干标准电池箱的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镂空与所述第二镂空与所述标准电池箱的形状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框架横梁、第一框架纵梁和第一框架连接梁; 若干所述第一框架横梁在沿前轴设置方向在前后轴之间按照预设间隔并排设置,若干所述第一框架纵梁垂直于所述第一框架横梁设置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横梁之间,围成若干所述第一镂空;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连接梁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框架横梁的相互平齐的两端部和相邻所述第一框架纵梁的相互平齐的两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为土字型结构; 至少五条所述第一框架横梁并排设置,第一条和第二条所述第一框架横梁的两端均通过第一框架连接梁相连,且第一条所述第一框架横梁远离所述第二条所述第一框架横梁的方向上连接有两条所述第一框架纵梁;第二条和第三条所述第一框架横梁之间设有两条所述第一框架纵梁;第三条和第五条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一框架连接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框架纵梁和第二框架横梁; 至少两条所述第二框架纵梁沿所述第一框架纵梁的设置方向相对设置; 至少两条所述第二框架横梁在两条所述第二框架纵梁之间垂直于二者相对设置,两条所述第二框架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条所述第二框架纵梁上,且所述第二框架横梁向上凸起,用于安装前后部座椅;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纵梁在垂直其设置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框架横梁两端的第一框架连接梁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中通道盖板; 所述第二框架横梁包括第一子横梁和第二子横梁,所述中通道盖板由一所述第一子横梁开始穿过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子横梁和另一所述第一子横梁向外延伸,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框架纵梁平齐,且所述中通道盖板向上凸起,罩于两相邻所述第一框架纵梁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中通道纵梁和中通道横梁; 所述中通道纵梁与所述第一框架纵梁位置和长度均相同的对应设置,所述中通道纵梁在远离于所述第一框架横梁的方向上与所述中通道盖板相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框架纵梁相互对应且连接; 所述中通道横梁垂直所述中通道纵梁设置,且所述中通道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通道纵梁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纵梁,用于与所述第一框架横梁相互对应且连接。 8.一种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车身框架。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权利要求8中所述车身总成。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