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立交桥道路高杆照明失能眩光评价指标限值研究
论文题名: 不同类型立交桥道路高杆照明失能眩光评价指标限值研究
关键词: 立交桥;高杆照明;失能眩光;行车安全;道路光度
摘要: 本文是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178299)——“基于高动态图像技术的城市立交桥照明安全研究”的第三阶段研究内容。城市立交桥多采用高杆照明方式解决夜间通行问题,其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可以实现车辆的连续多方向行驶,对缓解交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立交桥照明失能眩光评价指标相关研究,本文旨在提出适合于国内立交桥道路失能眩光的评价指标及其限值,这将对立交桥道路夜间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各地立交桥类型统计,得出了最典型的三种立交桥类型,分别为分离式立交桥、苜蓿叶式立交桥和半定向式立交桥。通过实地调研、计算机模拟和主观评价确定出立交桥各部分道路失能眩光的评价指标为阈值增量TI和眩光值GR。
  实地调研选定了天津、北京、武汉、邯郸、郑州、重庆、成都、上海等八座国内立交桥较多的城市。运用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对8个城市中17座立交桥的34个测试点位进行道路光度参数测量,通过计算得出每个点位的阈值增量TI值和眩光值GR值。
  本文采用DIALux照明设计软件主要针对半定向式立交桥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合本课题上一阶段研究成果对苜蓿叶式立交桥的模拟,基本完成了三种典型形式立交桥的参数模型构建。模拟结果表明,在满足立交桥道路照明标准的前提下, TI值和GR值均大于普通道路眩光标准值。
  针对实测和模拟中TI、GR值普遍高于标准值的情况,本文采用语义差别法对实测的34个立交桥高杆照明场景进行主观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I与GR均与主观评价失能眩光感受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阈值增量和眩光值都可以作为立交桥道路高杆照明方式失能眩光评价指标。主线和跨线部位适宜采用阈值增量TI作为其失能眩光评价指标,而匝道部位则更适合采用眩光值GR作为其失能眩光评价指标。
作者: 郭鹏飞
专业: 建筑技术科学
导师: 王立雄;卓强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天津大学
学位年度: 2014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