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汽车前副车架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骨架结构技术的领域,提供汽车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防撞梁。碰撞时,碰撞力一部分由防撞梁变形吸收,另一部分传给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受碰撞力一部分传给前横梁,另一部分传给左纵梁和右纵梁,还有一部分传给车身;左纵梁和右纵梁所受碰撞力,一部分经自身变形所吸收耗散,另一部分传给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受的碰撞力,一部分传给后横梁,另一部分传给车身。因此,只有在第一级和第三级时,有一部分碰撞力传递给车身,采用上述汽车前副车架,其能够实现层层吸收碰撞能量和耗散碰撞力,碰撞安全性较高。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广东;44 |
申请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玉超;苏东;刘彦梅;蔡永周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2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8-13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2277703.5 |
公开号: |
CN209241176U |
代理机构: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分类号: |
B62D21/15(2006.01);B;B62;B62D;B62D21 |
申请人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448-458号成悦大厦23楼 |
主权项: |
1.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防撞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左纵梁依序连接形成框架;所述前横梁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右纵梁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左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后横梁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右纵梁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左纵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防撞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分别与车身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供所述前横梁插设的第一腔体和供所述右纵梁插设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供所述前横梁插设的第三腔体和供所述左纵梁插设的第四腔体,所述第三支架设有供所述右纵梁插设的第五腔体和供所述后横梁插设的第六腔体,所述第四支架设有供所述左纵梁插设的第七腔体和供所述后横梁插设的第八腔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有第一安装臂,所述第一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有第二安装臂,所述第二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支架连接有第三安装臂,所述第三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支架连接有第四安装臂,所述第四安装臂上设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四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的表面和所述右纵梁的表面均设有弱化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腔体的隔壁。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的支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包括至少两节支撑部,相邻两节支撑部之间通过凸沿隔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周向表面上设有弱化孔。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