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用于车辆的吸能盒结构及车辆 |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结构,该吸能盒结构包括盒体,所述盒体设置有引导槽和漏液孔,所述漏液孔与所述引导槽相配合,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引导所述盒体压溃变形。本申请在低速前碰撞时,通过盒体自身的结构能够有效抵抗冲击力;而在高速前碰撞时,通过引导槽和漏液孔相互配合作用,能够压溃变形吸收能量,并且变形形式得到控制,保持了力传递的稳定,使力有效地从吸能盒传递到纵梁上。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重庆;50 |
申请人: |
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贺伟;董立强;张世友;刘波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17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8-20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2116549.3 |
公开号: |
CN209274545U |
代理机构: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分类号: |
B60R19/02(2006.01);B;B60;B60R;B60R19 |
申请人地址: |
401135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两江大道618号 |
主权项: |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结构,车辆包括前防撞横梁和吸能盒安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结构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用于与前防撞横梁及吸能盒安装板连接,所述盒体设置有引导部和漏液孔,所述漏液孔与所述引导部相配合,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引导所述盒体压溃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包括引导槽和/或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和所述漏液孔相配合,形成至少两道引导压溃变形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包括折面和第一引导槽,所述漏液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折面和所述第一引导槽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两侧,并且所述折面、第一引导槽、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处于同一YZ平面,形成第一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还包括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引导槽和所述第三引导槽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上下两端,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槽、第三引导槽、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处于同一YZ平面,形成第二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还包括第四引导槽和第五引导槽,所述漏液孔还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四引导槽和所述第五引导槽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两侧,并且所述第四引导槽、第五引导槽、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处于同一YZ平面,形成第三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位于所述盒体靠近前防撞横梁的一端,第三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位于所述盒体靠近吸能盒安装板的一端,第二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位于第一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和第二道所述引导压溃变形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和内板的上下端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面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四引导槽之间、所述第一引导槽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五引导槽之间分别设置有焊点。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包括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安装板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结构,该吸能盒结构用于与所述前防撞横梁、吸能盒安装板分别连接。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