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属于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侧翻碰撞中具有高效、合理吸能特性的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该结构包括斜撑梁、弯梁、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第三吸能盒和第四吸能盒,且各结构各部件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其中斜撑梁和弯梁采用“日”字型的空心钢管。其中,第一、二、三和四吸能盒均由矩形截面薄壁梯形钢管组成。为准确控制其吸能模式和轴向压溃时最大承载能力,在管壁上设有梯形诱导槽且诱导槽仅设置在吸能盒关于中轴线对称的两个较宽平面内,另两个平面不设置诱导槽。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专门用于客车侧翻过程中碰撞能量吸收的有高效吸能结构,以最大程度减少碰撞能量传入乘员生存空间,保护乘员安全。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内蒙古;15 |
申请人: |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
发明人: |
任春;高振刚;刘姁升;陆鹏;李浩宇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1-04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9-13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20009548.0 |
公开号: |
CN209382108U |
代理机构: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崔斌 |
分类号: |
B62D31/02(2006.01);B;B62;B62D;B62D31 |
申请人地址: |
01701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汽服楼301 |
主权项: |
1.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为位于客车侧围结构和顶盖结构之间的过渡区域Ⅱ,所述的过渡区域Ⅱ分成了6个封闭环结构Ⅰ,6个所述的封闭环结构Ⅰ将行李架分为5个区域;所述的封闭环结构Ⅰ包括均由矩形截面薄壁钢管构成的顶盖横梁(01)、侧围第一立柱(02)、侧围第二立柱(03)、侧翻碰撞吸能结构(04)、底架第一横梁(05)、底架第二横梁(06)、底架第一立柱(07)、底架第二立柱(08)、底架第一斜撑(09)、底架第二斜撑(10)、底架第三斜撑(11)和底架第四斜撑(12);其中两个所述的侧翻碰撞吸能结构(04)与顶盖横梁(01)的两端焊接;所述的侧围第一立柱(02)和侧围第二立柱(03)平行布置,且在侧围第二立柱(03)和侧围第一立柱(02)的七分之一处即f点、q点和七分之三处即d点、e点分别通过底架第一横梁(05)和底架第二横梁(06)以焊接的方式垂直连接;所述的侧围第一立柱(02)和侧围第二立柱(03)的上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侧翻碰撞吸能结构(04)连接;所述的底架第一横梁(05)和底架第二横梁(06)平行布置且在其三等分点即c点、b点和g点、h点通过相互平行的底架第一立柱(07)和底架第二立柱(08)垂直焊接;所述的底架第一斜撑(09)的两端分别与侧围第二立柱(03)的七分之一点即f点和底架第二横梁(06)的三分之一点即g点焊接;所述的底架第二斜撑(10)的两端分别与侧围第一立柱(02)的七分之三点即d点和底架第一横梁(05)的三等分点即c点焊接;所述的底架第三斜撑包括两根交叉布置的斜撑梁,两根所述的斜撑梁的两端分别与底架第一横梁(05)的三等分点即c点、h点和底架第二横梁(06)的三等分点即b点、g点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架第一斜撑(09)、侧围第二立柱(03)和底架第二横梁(06)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并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底架第二横梁(06)和底架第一斜撑(09)的夹角为41°;所述的底架第二斜撑(10)、底架第一立柱(07)和底架第二横梁(06)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并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底架第一立柱(07)和底架第二斜撑(10)的夹角为41°;所述的底架第三斜撑(11)和底架第四斜撑(12)对称交叉布置,并与底架第一立柱(07)和底架第二立柱(08)构成两个等边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盖横梁(01)、侧围第一立柱(02)、侧围第二立柱(03)、底架第一横梁(05)、底架第二横梁(06)、底架第一立柱(07)、底架第二立柱(08)、底架第一斜撑(09)、底架第二斜撑(10)、底架第三斜撑(11)和底架第四斜撑(12)均采用截面尺寸为高40~50mm、宽40~50mm、厚1.5~2mm的方形钢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翻碰撞吸能结构(04)包括斜撑梁(041)、弯梁(042)、第一吸能盒(043)、第二吸能盒(044)、第三吸能盒(045)和第四吸能盒(046);所述的斜撑梁(041)的两端与弯梁(042)的两端焊接;所述的第一吸能盒(043)、第二吸能盒(044)、第三吸能盒(045)和第四吸能盒(046)的两端分别与斜撑梁(041)的两端与弯梁(042)焊接;所述的斜撑梁(041)采用截面尺寸为高80~100mm、宽40~50mm、厚1.5~2mm的“日”字型截面的空心钢管;所述的弯梁(042)采用截面尺寸为高40~50mm、宽40~50mm、厚1~1.5mm的“日”字型截面的空心钢管;所述的第一吸能盒(043)、第二吸能盒(044)、第三吸能盒(045)和第四吸能盒(046)均由矩形截面薄壁梯形钢管组成,其大端截面尺寸为宽40~50mm、高80~100mm、厚1~3mm,小端截面尺寸为宽40~50mm、高40~50mm、厚1~2mm,长度为120~36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能盒(043)、第四吸能盒(046)和斜撑梁(041)构成三角形△mni,其中n点位于弯梁(042)内侧碰撞瞬间车身与地面接地点即A点正上方,m点位于顶盖横梁(01)的外五分之一处,其中所述斜撑梁(041)与顶盖横梁(01)的夹角为30°至45°;所述的第一吸能盒(043)和第四吸能盒(046)的夹角为41°;所述的第三吸能盒(045)、斜撑梁(041)、第四吸能盒(046)构成直角三角形,其中第三吸能盒(045)和斜撑梁(041)垂直于k点;所述的第二吸能盒(044)和第三吸能盒(045)交于k点,且第二吸能盒(044)与弯梁(042)垂直于p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能盒(043)、第二吸能盒(044)、第三吸能盒(045)和第四吸能盒(046)上均设置有梯形诱导槽,所述的梯形诱导槽的梯形诱导槽底线(0442)与第一吸能盒(043)、第二吸能盒(044)、第三吸能盒(045)和第四吸能盒(046)上的吸能盒中轴线(0441)的夹角为0-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客车侧翻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能盒(043)、第二吸能盒(044)、第三吸能盒(045)和第四吸能盒(046)为平面对称结构;所述的梯形诱导槽的深为5-15mm。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