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涉及食品安全领域。该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霉菌培养3‑20天;(2)培养期间,每隔1‑3天,取样检测霉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3)通过挥发性物质种类的变化和/或特殊挥发性物质来鉴别霉菌。采用本发明方法,能够通过各霉菌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及特殊性挥发物质的检测,来鉴定霉菌的种类。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江苏;32
申请人: 南京财经大学
发明人: 都立辉;刘凌平;胡振阳;袁建;何荣;鞠兴荣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10-10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2-3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957500.7
公开号: CN110632207A
代理机构: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袁静
分类号: G01N30/02(2006.01);G;G01;G01N;G01N30
申请人地址: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霉菌培养3-20天; (2)培养期间,每隔1-3天,取样检测霉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 (3)通过挥发性物质种类的变化和/或特殊挥发性物质来鉴别霉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霉菌置于锥形瓶中进行培养,瓶口采用微生物培养无菌透气封口膜和锡箔纸进行封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取样和检测:将固相微萃取头穿过锡箔纸和微生物培养无菌透气封口膜插入到锥形瓶中,顶空萃取后,将固相微萃取头插入到GC-MS进样口中,检测挥发性物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相微萃取头为50/30μm-PDMS/DVB/CAR和65μm-PDMS/DV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结果若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则待检测霉菌为灰绿曲霉: (1)50/30μm-PDMS/DVB/CAR固相微萃取头取样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24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培养时间72小时,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杂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在培养期间,烷类物质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培养至216小时相对含量最高;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挥发性物质包含:1,3-二氯苯、1,4-二氯苯、双环辛-1,3,5-三烯吡嗪和1,3-二嗪; (2)65μm-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多;培养至72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杂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培养至120小时,烷类物质和醇类物质增加,而醛类物质减少至0,此后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烷类物质;培养至360小时烯类物质相对含量迅速增加;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挥发性物质包含:1,3-二氯苯和1,4-二氯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结果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则待检测霉菌为亮白曲霉: (1)50/30μm-PDMS/DVB/CAR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培养至72小时,酮类相对含量为0,而烷类和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培养至120小时,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此后烯类物质减少,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挥发性物质包含:十一烷、乙基苯、苯乙烯、柠檬烯和桉油精; (2)65μm-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培养至72小时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培养至120小时,杂环类物质和烷类物质迅速增加;培养120小时后,杂环类相对含量减少,而烷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挥发性成分包含:十一烷、二叔丁基对甲酚和桉油精。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结果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则待检测霉菌为橘灰青霉: (1)50/30μm-PDMS/DVB/CAR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72小时,烯类、烷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挥发性物质包含:罗汉柏烯、1-乙基环戊烯、倍半水芹烯、1,2,3,4,4a,7-六氢-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八氢-3,8,8-三甲基-6-亚甲基-1H-3a,7-亚甲基薁和(R)-1,5,5,9-四甲基螺十一-1,8-二烯; (2)65μm-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此后主要为烯类和杂环类物质;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挥发性物质包含:1-乙基环戊烯、α-柏木烯、罗汉柏烯、八氢-3,8,8-三甲基-6-亚甲基-1H-3a,7-亚甲基薁、2-甲基异莰醇和1,2,3,4,4a,7-六氢-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结果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则待检测霉菌为产黄青霉: (1)50/30μm-PDMS/DVB/CAR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过程产生的特殊性挥发物质包含:邻二甲苯、对二甲苯、乙苯、1,3-辛二烯、苯乙烯、双环辛-1,3,5-三烯、3-环庚烯-1-酮; (2)65μm-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醛类物质;培养至72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而烯类和烷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此后挥发性物质主要为烷类物质和烯类物质;培养至264小时,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占挥发性气体成分的80%以上;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性挥发物质包含:邻二甲苯、对二甲苯、1,3-二甲苯和1,3-辛二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结果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则待检测霉菌为尖孢镰刀菌: (1)50/30μm-PDMS/DVB/CAR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性挥发物质包含:柠檬烯、贝壳杉烯、乙酸己酯和1,3 -二甲基苯; (2)65μm-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醛类和烷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培养至72小时,烯类和酸酯类物质显著增加,此后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烯类物质;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性挥发物质包含:柠檬烯、贝壳杉烯、1,8-二甲基-4-(1-甲基乙烯基)螺癸-7-烯、三十一烷、十四烷和1,3,5-三氯-2-甲氧基苯。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挥发性气体成分及其演变趋势鉴别霉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结果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则待检测霉菌为有毒镰刀菌: (1)50/30μm-PDMS/DVB/CAR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培养至72小时,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醛类和醇类物质;培养至120小时,烷类、烯类和酸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多;培养至168小时,杂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培养至216小时,主要挥发性物质是烷类、烯类和杂环类物质,此后主要是酮类和醛类物质;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性挥发物质包含:1a,2,3,4,4a,5,6,7b-八氢-1,1,4,7-四甲基-1H-环丙基薁、2,4-二氯-5-氟苯乙酮、3-氯-4-甲氧基苯甲醛、3,4-二甲氧基苯甲醛、苄腈和萘; (2)65μm-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取样后的检测结果如下:培养至24小时,挥发性物质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培养至72小时,烷类、酸酯类和杂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培养至120小时~216小时,挥发性物质中主要成分为烯类、酸酯类和杂环类及其他物质,烷类物质相对含量逐渐下降;培养264小时后主要成分为酮类和醛类物质;且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性挥发物质包含: 3-氯-4-甲氧基苯甲醛、3,4-二甲氧基苯甲醛、2,4-二氯-5-氟代苯乙酮、甲氧基乙酸和1a,2,3,4,4a,5,6,7b-八氢-1,1,4,7-四甲基-1H-环丙基薁。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