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
专利名称: 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
摘要: 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所述的蓄电池(3)通过带线连接电机Ⅰ(5)与电机Ⅱ(6),所述的电机Ⅰ(5)通过支架Ⅰ(7)连接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的箱体内部,所述的电机Ⅱ(6)通过支架Ⅱ(8)连接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的箱体内部。本发明双发动机启动快响应快,太阳能为蓄电池提供长时间续航能力。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黑龙江;23
申请人: 东北农业大学
发明人: 董守田;苏中滨;贾银江;孔庆明;戴百生;赵振庆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1-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3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076466.2
公开号: CN109823547A
代理机构: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高媛
分类号: B64D27/02(2006.01);B;B64;B64D;B64D27
申请人地址: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木材街59号
主权项: 1.一种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其组成包括: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的外部顶端设置太阳能电池板(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导线连接控制箱(4),所述的控制箱(4)与蓄电池(3)紧固连接,所述的控制箱(4)内装入电路板, 所述的蓄电池(3)通过带线连接电机Ⅰ(5)与电机Ⅱ(6),所述的电机Ⅰ(5)通过支架Ⅰ(7)连接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的箱体内部,所述的电机Ⅱ(6)通过支架Ⅱ(8)连接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的箱体内部, 所述的电机Ⅰ(5)的输出轴紧固连接转轴Ⅰ(9),所述的转轴Ⅰ(9)的顶端连接螺旋桨Ⅰ(10), 所述的电机Ⅱ(6)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1)连接螺旋桨Ⅱ(12),所述的螺旋桨Ⅱ(12)设置在无人自转旋翼机本体(1)的箱体尾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电路板上的逆变器DC/AC将电能存储至蓄电池(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2)通过控制器将电能存储至蓄电池(3),所述的控制器还将电能传输至逆变器,所述的逆变器将电能传输至交流负载,所述的蓄电池将电能传输至直流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其特征是:遥控器将信号通过无线收发模块Ⅱ向微处理器U1发送控制信号,所述的光电传感器(13)将光感信号传输至电路板上的微处理器U1,所述的微处理器U1将信号传输至电路板上的电源开关,所述的电源开关接通使蓄电池为电机驱动电路、电机Ⅰ(5)与电机Ⅱ(6)供电,所述的电机驱动电路驱动电机Ⅰ(5)与电机Ⅱ(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电机Ⅰ(5)与电机Ⅱ(6),所述的电机Ⅰ(5)的正端并联二极管D1的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4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压VSS端、芯片U2的4号端、芯片U2的2号端、芯片U2的3号端、芯片U2的13号端、芯片U2的14号端; 所述的电机Ⅰ(5)的负端并联二极管D1的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4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压VSS端、芯片U2的4号端、芯片U2的2号端、芯片U2的3号端、芯片U2的13号端、芯片U2的14号端; 所述的电机Ⅱ(6)的正端并联二极管D1的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4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压VSS端、芯片U2的4号端、芯片U2的2号端、芯片U2的3号端、芯片U2的13号端、芯片U2的14号端; 所述的电机Ⅱ(6)的负端并联二极管D1的一端、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4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压VSS端、芯片U2的4号端、芯片U2的2号端、芯片U2的3号端、芯片U2的13号端、芯片U2的14号端; 所述的电容C17的另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所述的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一端、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的一端、二极管D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7的一端、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8的一端,所述的二极管D5的另一端并联二极管D6的另一端、二极管D7的另一端、二极管D8的另一端、芯片U2的1号端与芯片U2的15号端; 所述的芯片U2的9号端并联电压VDD端、电容C15的一端与电容C18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电容C18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发动机无人自转旋翼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9号引脚连接芯片U4的5号引脚、电阻R2的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15号引脚连接芯片U4的7号引脚,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16号引脚连接芯片U4的6号引脚,所述的芯片U4的1号引脚连接工作电压+5V,所述的芯片U4的2号引脚与芯片U4的3号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的芯片U4的4号引脚接地,所述的芯片U4的8号引脚连接接口JP1的1号引脚,所述的接口JP1的1号引脚接地, 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容C1的另一端并联开关S1后连接工作电压VCC,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19号引脚连接晶振Y2的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18号引脚连接晶振Y2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2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9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3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8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4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7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5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6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6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5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7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4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8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3号端, 所述的微处理器U1的39号引脚连接电阻排RP1的2号端, 所述的电阻排RP1的1号端连接工作电压VCC; 所述的工作电压VCC串联电阻R1与发光二极管LED1后连接微处理器U1的5号引脚, 所述的工作电压VCC串联开关S2后连接电源J1。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