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
专利名称: 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包括由管材冲压而成的横梁;所述横梁包括横梁本体和设置在横梁本体两端的端头段;所述横梁本体的顶部沿其轴向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所述横梁的长度为L,所述端头段的长度为L1;其中,L1≤4%L;所述横梁本体上任意两个横截面周长的变化率为η;其中,η≤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通过控制横梁上横截面周长的变化,有效改善了横梁上的应力分布;通过控制横梁本体上侧板部夹角的变化,能进一步改善横梁上的应力分布,避免横梁上过渡段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在相同载荷条件下降低横梁上的最大应力,将横梁上的最大应力区域控制在变形较小的中间段。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四川;51
申请人: 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叶家富;蒲吕春;湖洪;郝克巧;郝锌;陈海;陈正康;陈志洋;田欢乐;谭英杰;胡礼;向用均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11-0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04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21800773.8
公开号: CN208931065U
代理机构: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何强;杨冬
分类号: B60G21/055(2006.01);B;B60;B60G;B60G21
申请人地址: 625000 四川省雅安市经开区滨河东路6号
主权项: 1.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包括由管材冲压而成的横梁(1);所述横梁(1)包括横梁本体(2)和设置在横梁本体(2)两端的端头段(3);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2)的顶部沿其轴向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所述横梁(1)的长度为L,所述端头段(3)的长度为L1;其中,L1≤4%L;所述横梁本体(2)上任意两个横截面周长的变化率为η;其中,η≤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2)沿其轴向包括三段,分别是中间段(21)、设于中间段(21)和端头段(3)之间的过渡段(22);所述中间段(21)的长度为L2;其中,L2≤20%L;所述横梁本体(2)包括上壁(4)、下壁(5)以及设于上壁(4)和下壁(5)之间的两个弧形连接壁(6); 所述上壁(4)包括第一中间部(41)、设于第一中间部(41)两侧的第一侧板部(42);两个第一侧板部(42)向上延伸、并呈张开状;所述下壁(5)包括第二中间部(51)、设于第二中间部(51)两侧的第二侧板部(52);两个第二侧板部(52)向上延伸、并呈张开状;所述第一侧板部(42)和第二侧板部(52)的上端通过弧形连接壁(6)连接; 在所述横梁本体(2)的每个过渡段(22)的横截面上,两个第一侧板部(42)之间的夹角和两个第二侧板部(52)之间的夹角均沿过渡段(22)外端向内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22)外端横截面上的两个第一侧板部(42)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60°<α≤100°;所述过渡段(22)外端横截面上的两个第二侧板部(52)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60°<β≤10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22)内端横截面上的两个第一侧板部(42)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45°≤γ≤75°;所述过渡段(22)内端横截面上的两个第二侧板部(52)之间的夹角为θ;其中,45°≤θ≤75°。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本体(2)的每个过渡段(22)的横截面上,所述弧形连接壁(6)的半径沿过渡段(22)外端向内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连接壁(6)内表面的最小半径为横梁本体(2)壁厚的1~5倍。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部(41)为向下突出的圆弧结构;所述第二中间部(51)为向下突出的圆弧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底盘后悬架扭力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本体(2)的每个过渡段(22)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中间部(41)下表面的最低位置与第二中间部(51)上表面的最低位置之间的高度沿过渡段(22)外端向内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