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专利名称: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摘要: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属于车辆工程领域,包括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前副车架上板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侧壁厚度一致,前横梁和后横梁的侧壁厚度不超过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侧壁厚度的三分之二,前横梁和后横梁内边与左纵梁和右纵梁内边对齐,前副车架上板结构成型后对所述前副车架上板冲压成型,前副车架上板侧部翻边,且翻边与前副车架下板水平面平行,前副车架下板侧壁厚度不超过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侧壁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加前副车架上板左右纵梁的厚度,削弱前副车架上板其余位置,以及前副车架下板的厚度,优化前副车架总成的结构和重量,达到性能不损失而轻量化的目的。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浙江;33
申请人: 宁波可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发明人: 贺晓钢;俞红达;王挺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15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0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196798.4
公开号: CN109850017A
代理机构: 慈溪夏远创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金弘毅
分类号: B62D21/02(2006.01);B;B62;B62D;B62D21
申请人地址: 315212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莫枝北路369号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包括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其特征为,所述前副车架上板呈不规则倒U型框架结构,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侧壁厚度一致,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侧壁厚度不超过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侧壁厚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内边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内边对齐,所述的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通过等离子焊固定连接,所述前副车架上板结构成型后对所述前副车架上板冲压成型,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侧部翻边,且翻边与前副车架下板水平面平行,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侧壁厚度不超过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侧壁厚度,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与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之间通过搭接焊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还包括两个前固定套筒和两个后固定套筒,所述的左纵梁、所述的右纵梁分别和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包裹住所述的前固定套筒,所述的前固定套筒与前副车架上板和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的左纵梁、所述的右纵梁和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后固定套筒相配合的套筒孔,所述的后固定套筒固定在所述的套筒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左纵梁和所述的右纵梁上分别设置有受力槽,所述的左纵梁和所述的右纵梁从前固定套筒起至受力槽段倾斜设置,与此段对应的前副车架下板也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相配合的若干个定位支撑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定位支撑凸起被前副车架上板罩在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呈所述前横梁长,所述后横梁短的等腰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两个位置相对的安装板,所述的安装板相对于前副车架下板倾斜设置且安装板底边翻边,所述的安装板分别被罩在所述的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和所述前副车架下板合围成具有中间开放结构的盒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分别和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相配合的支撑片,所述的支撑片靠近所述的后固定套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其特征为,所述的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减重孔。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