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
专利名称: 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一种车用变速器,提供了一种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解决现有混联动力系统由于电动机转矩过大、转速过低,使得系统体积大、重量大、成本高的问题。该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减速器、输出法兰盘;减速器包括减速器箱体、输入轴、输出轴,及设在减速器箱体内的单向离合器、行星轮系、第一电机齿轮副、第二电机齿轮副;行星轮系包括太阳轮、行星架、齿圈、行星轮;输入轴一端设在减速器箱体上且与发动机输出相连,另一端设置在齿圈上;输出轴一端与齿圈固连,另一端与输出法兰盘固连,每个行星轮外齿分别与齿圈内齿、太阳轮外齿啮合;第一电机被动齿轮设置在齿圈外侧面;第二电机被动齿轮与太阳轮同轴固连。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陕西;61
申请人: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少磊;孙智金;刘义;严鉴铂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18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7-12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204126.3
公开号: CN110001376A
代理机构: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董娜
分类号: B60K6/26(2007.10);B;B60;B60K;B60K6
申请人地址: 710119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长安产业园西部大道129号
主权项: 1.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16)、减速器、输出法兰盘(13); 所述减速器包括减速器箱体(6)、输入轴(4)、输出轴(12),以及设置在减速器箱体(6)内的单向离合器(3)、行星差速结构、第一电机齿轮副、第二电机齿轮副; 所述行星差速结构包括太阳轮(5)、行星架(11)、齿圈(14)及多个行星轮(7); 所述输入轴(4)的一端通过轴承设置在减速器箱体(6)上,且与所述发动机(1)输出相连,其另一端通过轴承同轴设置在齿圈(14)上; 所述输出轴(12)的一端与齿圈(14)固连,另一端与输出法兰盘(13)固连; 所述单向离合器(3)、太阳轮(5)、行星架(11)从靠近发动机(1)到远离发动机(1)依次设置在输入轴(4)上,太阳轮(5)套设在输入轴(4)上,行星架(11)与输入轴(4)相连,且太阳轮(5)和行星架(11)同轴设置; 至少三个行星轮(7)沿行星架(11)圆周方向分布,每个行星轮(7)的外齿分别与齿圈(14)的内齿、太阳轮(5)的外齿啮合; 所述第一电机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电机主动齿轮(9)和第一电机被动齿轮(15);第一电机输入轴(8)设置在减速器箱体(6)上;所述第一电机主动齿轮(9)设置在第一电机输入轴(8)上,所述第一电机被动齿轮(15)设置在齿圈(14)的外侧面; 所述第二电机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电机主动齿轮(18)、第二电机被动齿轮(19);第二电机输出轴(17)设置在减速器箱体(6)上;第二电机主动齿轮(18)设置在第二电机输出轴(17)上,所述第二电机被动齿轮(19)与太阳轮(5)同轴固连;所述输入轴(4)从第二电机被动齿轮(19)的转轴中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16)均设置在减速器箱体(6)远离发动机(1)的一侧,且均位于输出法兰盘(13)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16)以输出法兰盘(13)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机齿轮副的减速比大于3; 所述第二电机齿轮副的减速比大于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机齿轮副的减速比大于3且小于4; 所述第二电机齿轮副的减速比大于1且小于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转减震器(2); 所述扭转减震器(2)设置在输入轴(4)上,且位于发动机(1)与减速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离合器(3)内圈与输入轴(4)固连,其外圈与减速器箱体(6)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离合器(3)为楔块式超越离合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7)的数量为5个,沿行星架(11)圆周方向均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多动力源耦合的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10)及第二电机(16)上均设有电机冷却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