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及其结构
专利名称: 一种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及其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及其结构,将主支撑部的前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将第一连接部与前支撑部连接;主支撑部的后端设置有后支撑部;在前支撑部和后支撑部处分别设置前行车轮和后行车轮;在主支撑部处设置储能电源和甲醇储氢装置,在主支撑部的两侧均设置储氢装置,储能电源和甲醇储氢装置位于两个储氢装置之间;将电机系统装置和控制系统装置设置在后支撑部上,控制系统装置位于储能电源和电机系统装置之间。本发明汽车氢能电源的车底盘一方面,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各系统转换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装置安装、维修效率,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不易损坏等有益效果。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重庆;50
申请人: 重庆立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傅昌洪;李佳晋;刘学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5-15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16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403877.8
公开号: CN110126919A
代理机构: 贵阳易博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浩宇
分类号: B62D21/00(2006.01);B;B62;B62D;B62D21
申请人地址: 401320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箭河路9号9栋附5-2-4
主权项: 1.一种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主支撑部(1)的前端与第一连接部(2)连接; S2:将第一连接部(2)与前支撑部(3)连接; S3:所述主支撑部(1)的后端设置有后支撑部(5); 所述后支撑部(5)呈平行段,各所述后支撑部(5)的前端分别与各第二连接部(6)的后端连接,各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前端向左下方延伸并与所述主支撑部(1)的后端连接; S4:在前支撑部(3)和所述后支撑部(5)处分别设置前行车轮(7)和后行车轮(8); S5:在主支撑部(1)处设置储能电源(9)和甲醇储氢装置(10), S6:在主支撑部(1)的两侧均设置储氢装置(11),所述储能电源(9)和甲醇储氢装置(10)位于两个储氢装置(11)之间; S7:将安装板(12)设置在车架(13)的前半部,并将真空助力装置(15)、转换系统装置(16)和高压控制盒装置(17)设置在安装板(12)上;将氢能电源(18)安装在所述安装板(12)和所述储能电源(9)之间; S8:将电机系统装置(19)和控制系统装置(20)设置在后支撑部(5)上,所述控制系统装置(20)位于所述储能电源(9)和所述电机系统装置(19)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部(2)包括第一直线段(21)、倾斜段(22)和第二直线段(23),所述第一直线段(21)的一端与所述主支撑部(1)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21)的另一端与所述倾斜段(22)的后端连接;所述倾斜段(22)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直线段(23)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段(23)的前端连接有前支撑部(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安装板(12)上还设置有空调系统装置(26),所述真空助力装置(15)、转换系统装置(16)、空调系统装置(26)和高压控制盒装置(17)依次沿所述安装板(12)的长度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安装方法,其特征是:各所述主支撑部(1)之间的间距大于各所述前支撑部(3)之间的间距,所述倾斜段(22)与所述第一直线段(21)之间的夹角为154°-156°;所述第二直线段(23)高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各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直线段(21)通过第一连接杆(27)连接,各所述第二直线段(23)通过第二连接杆(28)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7)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8)相互平行并通过两个第三连接杆(29)连接,所述安装板(12)设置在各所述第三连接杆(29)上,所述第二直线段(23)的内侧均设置有支撑板(30),所述第二连接杆(28)与各所述第三连接杆(29)的连接点分别位于各所述支撑板(30)处;所述电机系统装置(19)与车桥总成轴(31)连接,各所述后行车轮(8)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桥总成轴(31)的两端;所述后行车轮(8)之间设置有两个汽车钢板弹簧(32),各所述汽车钢板弹簧(32)的中部与车桥总成轴(31)连接,所述汽车钢板弹簧(32)的后端与所述后支撑部(5)的后端连接,所述汽车钢板弹簧(32)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连接。 5.一种纯氢能电源车底盘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车架(13),所述车架(13)中部设置有储能电源(9)和甲醇储氢装置(10),所述车架(13)两侧均设置有储氢装置(11),所述储能电源(9)和所述氢能电源(18)位于各所述储氢装置(11)之间;所述车架(13)前半部设置有真空助力装置(15)、转换系统装置(16)和高压控制盒装置(17),所述氢能电源(18)位于所述转换系统装置(16)和所述储能电源(9)之间,所述车架(13)后半部设置有电机系统装置(19)和控制系统装置(20),所述控制系统装置(20)位于所述储能电源(9)和所述电机系统装置(19)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车架(13)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主支撑部(1),各所述主支撑部(1)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所述第一连接部(2)包括第一直线段(21)、倾斜段(22)和第二直线段(23),所述第一直线段(21)的一端与所述主支撑部(1)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21)的另一端与所述倾斜段(22)的后端连接;所述倾斜段(22)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直线段(23)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段(23)的前端连接有前支撑部(3); 所述主支撑部(1)的后方设置有后支撑部(5),所述后支撑部(5)呈平行段,各所述后支撑部(5)的前端分别与各第二连接部(6)的后端连接,各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前端向左下方延伸并与所述主支撑部(1)的后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结构,其特征是:各所述主支撑部(1)之间的间距大于各所述前支撑部(3)之间的间距,所述倾斜段(22)与所述第一直线段(21)之间的夹角为154°-156°;所述第二直线段(23)高于所述第一直线段(2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结构,其特征是:各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直线段(21)通过第一连接杆(27)连接,各所述第二直线段(23)通过第二连接杆(28)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7)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8)相互平行并通过两个第三连接杆(29)连接,所述车架(13)前半部设置有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设置在各所述第三连接杆(29)上,所述第二直线段(23)的内侧均设置有支撑板(30),所述第二连接杆(28)与各所述第三连接杆(29)的连接点分别位于各所述支撑板(30)处;所述安装板(12)上还设置有空调系统装置(26),所述真空助力装置(15)、转换系统装置(16)、空调系统装置(26)和高压控制盒装置(17)依次沿所述安装板(12)的长度方向设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电机系统装置(19)与车桥总成轴(31)连接,后行车轮(8)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桥总成轴(31)的两端;所述后行车轮(8)之间设置有两个汽车钢板弹簧(32),各所述汽车钢板弹簧(32)的中部与车桥总成轴(31)连接,所述汽车钢板弹簧(32)的后端与所述后支撑部(5)的后端连接,所述汽车钢板弹簧(32)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6)连接。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纯氢能电源车底盘结构,其特征是:各所述后支撑部(5)之间通过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杆(33)和第二横杆(35)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位于所述第一横杆(33)和所述电机系统装置(19)之间,所述第二横杆(35)中部与连接块(36)的后端连接,所述连接块(36)的前端设置有开口(37),所述开口(37)处的边缘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块(38),各所述限位块(38)与所述连接块(36)为一体成形结构,所述连接块(36)上可活动的设置有限位杆(39),所述限位杆(39)通过链条吊设有备胎(50)。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