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
专利名称: 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包括铝合金车架和碳纤维车身,所述铝合金车架的右侧设置有第三连接处,且第三连接处的右侧设置有铝合金接头,所述铝合金接头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处,且铝合金接头远离第四连接处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处远离铝合金接头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车身,且碳纤维车身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处。该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本车身整体采用碳纤维承载式车身结构,乘员舱全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充分发挥碳纤维比强度比刚度高等特点,最大限度的保证乘员舱不变形,前后端采用铝合金结构,尽可能的保证吸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湖北;42
申请人: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发明人: 代艳青;郝义国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4-2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20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325573.4
公开号: CN110143238A
代理机构: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孙丽丽
分类号: B62D24/00(2006.01);B;B62;B62D;B62D24
申请人地址: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三路以东、科技五路以南产业孵化基地一期13号楼1层101室
主权项: 1.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包括铝合金车架(1)和碳纤维车身(3),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车架(1)的右侧设置有第三连接处(6),且第三连接处(6)的右侧设置有铝合金接头(2),所述铝合金接头(2)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处(7),且铝合金接头(2)远离第四连接处(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处(4),所述第一连接处(4)远离铝合金接头(2)的一侧设置有碳纤维车身(3),且碳纤维车身(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车架(1)通过铝合金接头(2)与碳纤维车身(3)相连接,且铝合金接头(2)之间关于铝合金车架(1)的中心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车架(1)通过第三连接处(6)与铝合金接头(2)相连接,且铝合金接头(2)通过第一连接处(4)与碳纤维车身(3)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处(4)包括门槛支撑板(401)、门槛加强梁(402)、侧围外板(403)、侧围内板(404)和第一连接板(405),所述侧围外板(403)的下方设置有门槛支撑板(401),且门槛支撑板(401)的下方设置有门槛加强梁(402),所述门槛加强梁(402)的下方设置有侧围内板(404),且侧围内板(40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403)的右端与侧围内板(404)的右端之间为焊接,且侧围内板(404)的下方与第一连接板(405)之间为固定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板(405)设置为弯折状结构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处(5)包括前围板(501)、前围板加强板(502)、前围横梁加强板(503)、凸焊螺母(504)和前围横梁(505),所述前围板(501)的下方设置有前围板加强板(502),且前围板加强板(502)的下方设置有凸焊螺母(504),所述凸焊螺母(504)的下方设置有前围横梁加强板(503),且前围横梁加强板(503)的下方设置有前围横梁(50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501)的下表面与前围板加强板(502)的上表面之间紧密贴合,且前围板加强板(502)与前围横梁加强板(503)之间相互平行,并且前围横梁加强板(503)和前围横梁(505)之间通过凸焊螺母(504)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处(6)包括第二连接板(601)、安装螺栓(602)、安装螺母(603)和前纵梁(604),且第二连接板(601)的右侧设置有安装螺母(603),所述第二连接板(601)的左侧设置有前纵梁(604),且前纵梁(604)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螺栓(6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碳纤维车身与铝合金车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604)设置为横截面呈矩形的结构体,且第一连接板(405)包裹于前纵梁(604)的外部,并且第一连接板(405)与第二连接板(601)之间通过安装螺栓(602)和安装螺母(603)之间的配合。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