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
专利名称: 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
摘要: 一种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属于车辆技术领域。车辆包括前牵引架、前桥车架、倒牵转向架、后桥车架和挂车架,挂车架的前端与前桥车架连接,挂车架的后端与后桥车架连接,后桥车架与倒牵转向架的前端连接,全轮转向装置包括前桥转向机构和后桥转向机构,前桥转向机构与前牵引架的后端连接,后桥转向机构连接在后桥车架上,前桥车架与前桥转向机构连接,特点:全轮转向装置还包括第一、第二牵引绳,第一、第二牵引的前端与前桥转向机构连接、中部途经挂车架且在挂车架上彼此对调位置、后端与后桥转向机构连接。满足前轮与后轮之间的大跨度传动连结要求,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且适合超长挂车使用;在不便拐弯的路况场合可以灵活选择牵引方式。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江苏;32
申请人: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兴华;毛晓艳;杨亦;黄健;汪赟;苏佳伟;龚晓华;仲渔;陈文华;曹颖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5-2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23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427769.4
公开号: CN110155170A
代理机构: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朱伟军
分类号: B62D7/14(2006.01);B;B62;B62D;B62D7
申请人地址: 215511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通港工业园泰光路8号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所述的车辆包括一前牵引架(1)、一前桥车架(2)、一倒牵转向架(3)、一后桥车架(4)和一挂车架(5),挂车架(5)的前端与前桥车架(2)连接,挂车架(5)的后端与后桥车架(4)连接,而该后桥车架(4)与倒牵转向架(3)的前端连接,所述的全轮转向装置包括一前桥转向机构(6)和一后桥转向机构(7),前桥转向机构(6)与所述前牵引架(1)的后端连接,后桥转向机构(7)连接在所述后桥车架(4)上,所述的前桥车架(2)与前桥转向机构(6)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轮转向装置还包括有一第一牵引绳Ⅰ(10)和一第二牵引绳Ⅱ(20),第一牵引绳Ⅰ(10)以及第二牵引绳Ⅱ(20)的前端与所述前桥转向机构(6)连接,第一牵引绳Ⅰ(10)以及第二牵引绳Ⅱ(20)的中部途经所述挂车架(5)并且在挂车架(5)上彼此对调位置,而第一牵引绳Ⅰ(10)以及第二牵引绳Ⅱ(20)的后端与所述的后桥转向机构(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牵引架(1)的前端构成有一对彼此左右对应的前牵引架牵引杆铰接座(11),在所述倒牵转向架(3)的后端构成有一对彼此左右对应的倒牵转向架牵引杆铰接座(31),当对前牵引架(1)牵引时,在所述的一对前牵引架牵引杆铰接座(11)之间通过牵引杆铰接销轴(301)铰接有一牵引杆(30),而当对倒牵转向架(3)牵引时,所述的牵引杆(30)连同所述的牵引杆铰接销轴(301)转移到倒牵转向架(3)并且由所述的牵引杆铰接销轴(301)将牵引杆(30)与所述的一对倒牵转向架牵引杆铰接座(31)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桥转向机构(6)包括板簧箱(61)、前轮轴(62)、前轮轴撑杆(63)、前桥板簧左固定座(64)、前桥板簧右固定座(65)、前转向盘(66)、回转托盘(67)、一对前桥板簧(68)和一对前轮(69),板簧箱(61)的前侧与所述前牵引架(1)的后端端面固定连接,在该板簧箱(61)上并且在对应于一对前桥板簧(68)的位置构成有一对前桥板簧支承腔(611),并且在板簧箱(61)的上部构成有一板簧箱支承板(612),前轮轴(62)的中部与板簧箱(61)的底部铰接,一对前轮(69)中的左侧的一个前轮通过前轮轮毂(691)设置在前轮轴(62)的左端,而一对前轮(69)中的右侧的一个前轮同样通过前轮轮毂(691)设置在前轮轴(62)的右端,前轮轴撑杆(63)的中部与所述前牵引架(1)的后端底部铰接,而前轮轴撑杆(63)的左端与前轮轴(62)的左端固定连接,前轮轴撑杆(63)的右端与前轮轴(62)的右端固定连接,前桥板簧左固定座(64)在对应于所述前轮轴撑杆(63)的左端与一对前轮(69)中的左侧的一个前轮之间的位置与前轮轴(62)的左端固定,前桥板簧右固定座(65)在对应于所述前轮轴撑杆(63)的右端与一对前轮(69)中的右侧的一个前轮之间的位置与前轮轴(62)的右端固定,前转向盘(66)固定在板簧箱(61)的顶部,在该前转向盘(66)的中心位置固定有一回转中心轴(661),回转托盘(67)在对应于前转向盘(66)的上方的位置同时与前转向盘(66)以及板簧箱(61)的上部固定,并且回转托盘(67)的四周边缘部位探出前转向盘(66)的四周边缘部位,所述的回转中心轴(661)伸展到回转托盘(67)的上方并且与回转托盘(67)固定,一对前桥板簧(68)的左端分别与所述前桥板簧左固定座(64)固定,中部支承在所述的一对前桥板簧支承腔(611)内,而一对前桥板簧(68)的右端分别与所述前桥板簧右固定座(65)固定;所述后桥车架(4)包括后桥前横梁(41)、后桥后横梁(42)、后桥左纵梁(43)、后桥右纵梁(44)和倒牵车架(45),后桥前横梁(41)固定在后桥左纵梁(43)与后桥右纵梁(44)的前端之间,后桥后横梁(42)固定在后桥左纵梁(43)与后桥右纵梁(44)的后端之间,倒牵车架(45)的前端与后桥后横梁(42)的后侧中部固定连接,而倒牵车架(45)的后端与所述倒牵转向架(3)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桥车架(2)在对应于所述回转托盘(67)的上方的位置与回转中心轴(661)固定连接;在所述挂车架(5)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挂车架底横梁(51),在该挂车架底横梁(51)上各固定有一对彼此左右对应的牵引绳导滑轮座(511),在该对牵引绳导滑轮座(511)上各转动地设置有一牵引绳导滑轮(5111),在所述后桥前横梁(4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牵引绳导滑轮(5111)的位置开设有一对后桥前横梁牵引绳让位孔(411),所述第一牵引绳Ⅰ(10)以及第二牵引绳Ⅱ(20)的前端套置在所述前转向盘(66)上并且与前转向盘(66)固定,第一牵引绳Ⅰ(10)以及第二牵引绳Ⅱ(20)的中部分别途经所述的一对牵引绳导滑轮座(511)上的牵引绳导滑轮(5111)并且在两相邻的挂车架底横梁(51)上的一对牵引绳导滑轮座(511)的牵引绳导滑轮(5111)上彼此对调位置,而后端在途经所述后桥前横梁牵引绳让位孔(411)后与所述后桥转向机构(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牵引架(1)的后端底部固定有一前轮轴撑杆铰接座(12),该前轮轴撑杆铰接座(12)构成有一前轮轴撑杆配合腔(121),所述前轮轴撑杆(63)的中部在对应于前轮轴撑杆配合腔(121)的位置通过前轮轴撑杆铰接销轴(631)与前轮轴撑杆铰接座(12)铰接;在所述前转向盘(66)的盘缘上并且围绕前转向盘(66)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前转向盘绳槽(662),并且在对应于该前转向盘绳槽(662)的前侧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牵引绳导孔Ⅰ(6621)和一第二牵引绳导孔Ⅱ(6622),在前转向盘(66)与所述回转中心轴(661)之间间隔构成有以辐射状态分布的前转向盘辐条(663),所述第一牵引绳Ⅰ(10)的前端套置在所述前转向盘绳槽(662)的右侧并且该第一牵引绳Ⅰ(10)的前端端部在穿过第一牵引绳导孔Ⅰ(6621)后通过第一牵引绳端部固定夹板Ⅰ(101)与前转向盘辐条(663)固定,所述第二牵引绳Ⅱ(20)的前端套置在所述前转向盘绳槽(662)的左侧并且该第二牵引绳Ⅱ(20)的前端端部在穿过第二牵引绳导孔Ⅱ(6622)后通过第二牵引绳端部固定夹板Ⅱ(201)同样与前转向盘辐条(663)固定;在所述板簧箱(61)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前轮轴(62)的位置固定有一前轮轴铰接座(613),前轮轴(62)的中部在对应于前轮轴铰接座(613)的位置通过前轮轴铰接销轴(621)与前轮轴铰接座(613)铰接;所述的一对前桥板簧(68)各由复数枚钢板弹簧片撸置构成并且在朝向所述前桥板簧右固定座(65)的一端端部构成板簧圈(681),该板簧圈(681)通过板簧圈销轴(6811)连接在板簧吊架(682)上,而板簧吊架(682)通过板簧吊架销轴(6821)连接在所述前桥板簧右固定座(65)上;所述前桥板簧左固定座(64)通过前桥板簧左固定座螺栓(641)与所述前轮轴(62)的左端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桥左纵梁(43)以及后桥右纵梁(4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后桥车架支撑座(46),所述的后桥转向机构(7)包括中转向盘(71)、后转向盘(72)、后桥轴(73)、中轴转向节臂驱动装置(74)、后轴转向节臂驱动装置(75)、中轴轮组(76)、后轴轮组(77)、后桥左平衡装置(78)和后桥右平衡装置(79),中转向盘(71)在对应于后转向盘(72)的前方的位置通过中转向盘轴(711)转动地设置在中转向盘横梁(712)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中转向盘横梁(712)的下方,而该中转向盘横梁(712)固定在所述后桥左纵梁(43)与后桥右纵梁(44)的相向一侧之间,在中转向盘(71)的中转向盘盘缘上并且围绕中转向盘(71)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中转向盘绳槽(713),在中转向盘(71)的后侧开设有一中转转向盘牵引绳第一绳头孔(714)和一中转向盘牵引绳第二绳头孔(715),并且在中转向盘(71)与中转向盘毂(716)之间以辐射状态间隔构成有一组中转向盘辐条(717),所述的中转向盘轴(711)构成于中转向盘毂(716)朝向上的一侧,所述的第一牵引绳Ⅰ(10)的后端套置在中转向盘绳槽(713)的前侧并且该第一牵引绳Ⅰ(10)的后端端部在穿过所述中转向盘牵引绳第一绳头孔(714)后通过第一牵引绳端部夹紧固定板Ⅰ(102)与所述中转向盘辐条(717)固定,所述的第二牵引绳Ⅱ(20)的后端套置在中转向盘绳槽(713)的后侧并且该第二牵引绳Ⅱ(20)的后端端部在穿过所述中转向盘牵引绳第二绳头孔(715)后通过第二牵引绳端部夹紧固定板Ⅱ(202)与所述的中转向盘辐条(717)固定,后转向盘(72)在对应于所述中转向盘(71)的后方的位置通过后转向盘轴(721)转动地设置在后转向盘横梁(722)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后转向盘横梁(722)的下方,而该后转向盘横梁(722)固定在所述后桥左纵梁(43)与后桥右纵梁(44)的相向一侧之间,在后转向盘(72)与后转向盘毂(723)之间以辐射状态间隔构成有一组后转向盘辐条(724),所述后转向盘轴(721)构成于后转向盘毂(723)朝向上的一侧,后桥轴(73)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位于所述左纵梁(43)上的所述后桥车架支撑座(46)上并且探出后桥车架支承座(46)的左侧,而后桥轴(73)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位于所述后桥右纵梁(44)上的所述后桥车架支撑座(46)上并且探出后桥车架支撑座(46)的右侧,中轴转向节臂驱动装置(74)与所述中轴轮组(76)连接并且还与所述的后转向盘(72)连接,后轴转向节臂驱动装置(75)与所述后轴轮组(77)连接并且还与所述的前转向盘(71)连接,中轴轮组(76)连接在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前端与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前端之间,后轴轮组(77)连接在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后端与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后端之间,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后桥轴(73)的左端并且还同时与所述的后桥左纵梁(43)铰接,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后桥轴(73)的右端并且还同时与所述后桥右纵梁(44)铰接,其中,在所述中转向盘(71)与所述倒牵转向架(3)之间连接有一拉杆机构(8),该拉杆机构(8)还与所述的后转向盘(73)铰接;在所述后桥后横梁(42)上开设有一左拉杆让位孔(421)和一右拉杆让位孔(422);在所述倒牵车架(45)的后端底部固定有一倒牵引转向架支承板(451),该倒牵引转向架支承板(451)与所述倒牵引转向架(3)的前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中转向盘横梁(712)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中转向盘(71)的左侧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一牵引绳导向架Ⅰ(7121),而在对应于中转向盘(71)的右侧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牵引绳导向架Ⅱ(7122),所述的第一牵引绳Ⅰ(10)与第一牵引绳导向架Ⅰ(7121)朝向第二牵引绳导向架Ⅱ(7122)的一侧接触,而所述的第二牵引绳Ⅱ(20)与第二牵引绳导向架Ⅱ(7122)朝向第一牵引绳导向架Ⅰ(7121)的一侧接触;在所述的后转向盘横梁(722)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后转向盘(72)的左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后转向盘左限位导板Ⅰ(7221),而在对应于后转向盘(72)的右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后转向盘右限位导板Ⅱ(7222),后转向盘(72)对应于后转向盘左限位导板Ⅰ(7221)与后转向盘右限位导板Ⅱ(722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轴转向节臂驱动装置(74)包括中轴扇形板固定座(741)、中轴扇形板(742)、中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43)、中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44)和左推杆(745),中轴扇形板固定座(741)固定在所述中轴轮组(76)上,并且在该中轴扇形板固定座(741)上构成有一中轴扇形板枢轴(7411),在中轴扇形板(742)上并且位于中轴扇形板(742)的后端居中位置构成有一中轴扇形板回转轴孔(7421),该中轴扇形板回转轴孔(7421)转动地套置在所述的中轴扇形板枢轴(7411)上并且由旋配在中轴扇形板枢轴(7411)上的中轴扇形板限定螺母(74111)限定,中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43)的左端与中轴轮组(76)的左端连接,而中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43)的右端与开设在中轴扇形板(742)的前端左侧的中轴扇形板第一铰接孔Ⅰ(7422)铰接,中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44)的右端与中轴轮组(76)的右端连接,而中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44)的左端与开设在中轴扇形板(742)的前端右侧的中轴扇形板第二铰接孔Ⅱ(7423)铰接,左推杆(745)的前端通过左推杆前连接头(7451)与开设在中轴扇形板(742)的后端左侧的中轴扇形板左推杆铰接孔(7424)铰接,左推杆(754)的后端通过左推杆后连接头(7452)与所述后转向盘(72)的左侧的所述后转向盘辐条(724)铰接;所述的后轴转向节臂驱动装置(75)包括后轴扇形板固定座(751)、后轴扇形板(752)、后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53)、后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54)和右推杆(755),后轴扇形板固定座(751)固定在所述后轴轮组(77)上,并且在该后轴扇形板固定座(751)上构成有一后轴扇形板枢轴(7511),在后轴扇形板(752)上构成有一后轴扇形板回转轴孔,该后轴扇形板回转轴孔转动地套置在所述的后轴扇形板枢轴(7511)上并且由旋配在后轴扇形板枢轴(7511)上的后轴扇形板限制螺母(75111)限定,后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53)的左端与后轴轮组(77)的左端连接,而后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53)的右端与开设在后轴扇形板(752)的前端左侧的后轴扇形板第一铰接孔Ⅰ铰接,后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54)的右端与后轴轮组(77)的右端连接,而后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54)的左端与开设在后轴扇形板(752)的前端右侧的后轴扇形板第二铰接孔Ⅱ铰接,右推杆(755)的前端通过右推杆前连接头(7551)与所述中转向盘(71)的右侧的所述中转向盘辐条(717)铰接,而右推杆(755)的后端通过右推杆后连接头(7552)与所述后轴扇形板(752)的右侧中部铰接;所述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结构是与所述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结构相同的;在所述后桥车架支撑座(46)的下部延伸有一下连杆铰接板(461);所述后桥轴(73)通过后桥轴轴承(731)转动地支承在后桥车架支撑座(46)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轴轮组(76)包括中轴(761)、中轴左转向节臂(762)、中轴右转向节臂(763)、中轴左轮(764)和中轴右轮(765),中轴(761)的左端与所述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前端连接并且在伸展到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前端左侧后构成有一中轴左轴套(7611),中轴(761)的右端与所述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前端连接并且在伸展到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前端右侧后构成有一中轴右轴套(7612),所述中轴扇形板固定座(741)固定在中轴(761)的中部,中轴左转向节臂(762)通过中轴左转向节臂销轴(7621)与所述的中轴左轴套(7611)枢转连接,在该中轴左转向节臂(762)的前侧延伸有一中轴左转向节臂连接板(7622),所述中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43)的左端通过中轴左节臂转向连杆左连接头(7431)与中轴左转向节臂连接板(7622)铰接,在中轴左转向节臂(762)的左侧构成有一中轴左转向节臂轴头(7623),中轴右转向节臂(763)通过中轴右转向节臂销轴(7631)与所述的中轴右轴套(7612)枢转连接,在该中轴右转向节臂(763)的前侧延伸有一中轴右转向节臂连接板(7632),所述中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44)的右端通过中轴右节臂转向连杆右连接头(7441)与中轴右转向节臂连接板(7632)铰接,在中轴右转向节臂(763)的右侧构成有一中轴右转向节臂轴头(7633),中轴左轮(764)通过中轴左轮轮毂(7641)连接在所述中轴左转向节臂轴头(7623)上,中轴右轮(765)通过中轴右轮轮毂(7651)连接在中轴右转向节臂轴头(7633)上;所述的后轴轮组(77)包括后轴(771)、后轴左转向节臂(772)、后轴右转向节臂(773)、后轴左轮(774)和后轴右轮(775),后轴(771)的左端与所述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后端连接并在伸展到后桥左平衡装置(78)的后端左侧后构成有一后轴左轴套(7711),后轴(771)的右端与所述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后端连接并且在伸展到后桥右平衡装置(79)的后端右侧后构成有一后轴右轴套(7712),所述后轴扇形板固定座(751)固定在后轴(771)的中部,后轴左转向节臂(772)通过后轴左转向节臂销轴(7721)与所述的后轴左轴套(7711)枢转连接,在该后轴左转向节臂(772)的前侧延伸有一后轴左转向节臂连接板(7722),所述后轴左节臂转向连杆(753)的左端通过后轴左节臂转向连杆左连接头(7531)与后轴左转向节臂连接板(7722)铰接,在后轴左转向节臂(772)的左侧构成有一后轴左转向节臂轴头(7723),后轴右转向节臂(773)通过后轴右转向节臂销轴(7731)与所述的后轴右轴套(7712)枢转连接,在该后轴右转向节臂(773)的前侧延伸有一后轴右转向节臂连接板(7732),所述后轴右节臂转向连杆(754)的右端通过后轴右节臂转向连杆右连接头(7541)与后轴右转向节臂连接板(7732)铰接,在后轴右转向节臂(773)的左侧构成有一后轴右转向节臂轴头,后轴左轮(774)通过后轴左轮轮毂(7741)连接在所述后轴左转向节臂轴头(7723)上,后轴右轮(775)通过后轴右轮轮毂(7751)连接在后轴右转向节臂轴头上;在所述下连杆铰接板(461)上开设有一前下连杆铰接孔Ⅰ(4611)和一后下连杆铰接孔(4612);在所述后桥轴(73)的左端端部以及右端端部各延伸有一后桥轴螺纹轴头(7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桥左平衡装置(78)包括前连杆臂(781)、后连杆臂(782)、前上连杆(783)、后上连杆(784)、前下连杆(785)、后下连杆(786)、后桥左板簧(787)和后桥左板簧支承座(788),后桥左板簧支承座(788)具有一后桥轴配合孔(7881),该后桥轴配合孔(7881)通过后桥轴配合孔轴承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后桥轴(73)的左端,并且由旋配在所述后桥轴螺纹轴头(732)上的后桥左板簧支承座限定螺母(7321)限定,在前连杆臂(781)的高度方向的下部开设有一自前连杆臂(781)的右侧贯通至左侧的一前连杆臂中轴孔(7811),在前连杆臂(78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一后桥左板簧前支承腔(7812),所述中轴轮组(76)的中轴(761)的左端在对应于前连杆臂中轴孔(7811)的位置通过中轴左轴承(7613)与前连杆臂(781)转动连接并且该中轴(761)的左端穿过中轴左轴承(7613)伸展到前连杆臂(781)的左侧,所述的中轴左轴套(7611)对应于前连杆臂(781)的左侧,后连杆臂(782)与前连杆臂(781)相对应,在后连杆臂(782)的高度方向的下部开设有一自后连杆臂(782)的右侧贯通至左侧的一后连杆臂后轴孔(7821),在后连杆臂(78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开设有一后桥左板簧后支承腔(7822),所述后轴轮组(77)的后轴(771)的左端在对应于后连杆臂后轴孔(7821)的位置通过后轴左轴承(7713)与后连杆臂(782)转动连接并且该后轴(771)的左端穿过后轴左轴承(7713)伸展到后连杆臂(782)的左侧,所述的后轴左轴套(7711)对应于后连杆臂(782)的左侧,前上连杆(783)的一端通过前上连杆第一销轴Ⅰ(7831)与前上连杆上销轴座Ⅰ(78311)铰接,而该前上连杆上销轴座Ⅰ(78311)与所述后桥左纵梁(43)的左侧固定,前上连杆(783)的另一端通过前上连杆第二销轴Ⅱ(7832)与前连杆臂(781)上端铰接,后上连杆(784)的一端通过后上连杆第一销轴Ⅰ(7841)与后上连杆上销轴座Ⅱ(78411)铰接,而该后上连杆上销轴座Ⅱ(78411)同样与所述后桥左纵梁(43)的左侧固定,后上连杆(784)的另一端通过后上连杆第二销轴Ⅱ(7842)与后连杆臂(782)的上端铰接,前下连杆(785)的一端通过前下连杆第一销轴Ⅰ(7851)与前连杆臂(781)的底部铰接,而前下连杆(785)的另一端通过前下连杆第二销轴Ⅱ(7852)在对应于所述前下连杆铰接孔Ⅰ(4611)的位置与所述下连杆铰接板(461)铰接,后下连杆(786)的一端通过后下连杆第一销轴Ⅰ(7861)与后连杆臂(782)的底部铰接,而后下连杆(786)的另一端通过后下连杆第二销轴Ⅱ(7862)在对应于所述后下连杆铰接孔Ⅱ(4612)的位置同样与所述下连杆铰接板(461)铰接,后桥左板簧(787)由复数枚钢板弹簧片自下而上叠置组成并且由间隔分布的板簧扣箍螺栓(7871)固定在一起,该后桥左板簧(787)的前端插入所述后桥左板簧前支承腔(7812),后端插入所述后桥左板簧后支承腔(7822),而后桥左板簧(787)的中部支承在所述后桥左板簧支承座(788)上,其中,所述钢板弹簧片的长度自下向上逐渐变短。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全轮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杆机构(8)包括一左拉杆(81)、一右拉杆(82)和一拉杆铰接板,左拉杆(81)对应于右拉杆(82)的左侧并且该左拉杆(81)以及右拉杆(82)彼此并行,左拉杆(81)的前端通过左拉杆前销轴(811)与所述中转向盘(71)的前侧下部铰接,中部通过左拉杆中间销轴(812)与所述后转向盘(72)的前侧下部铰接,而左拉杆(81)的后端穿过所述的左拉杆让位孔(421)与拉杆铰接板(83)的左端铰接,右拉杆(82)的前端通过右拉杆前销轴(821)与中转向盘(71)的后侧下部铰接,中部通过右拉杆中间销轴(822)与后转向盘(72)的后侧下部铰接,而右拉杆(82)的后端穿过所述的右拉杆让位孔(422)与拉杆铰接板(83)的右端铰接,而该拉杆铰接板(83)的中部与所述倒牵转向架(3)的前端上部固定,在该倒牵转向架(3)的前端居中位置设置有一转向架轴(32),该转向架轴(32)的下端与所述的倒牵引转向架支承板(451)连接,所述拉杆铰接板(83)的中部还与转向架轴(32)的上端连接;其中,在所述左拉杆(81)上设置有左拉杆断开连接调节螺栓(813),在所述右拉杆(82)上设置有右拉杆断开连接调节螺栓(823)。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