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鞍乘型电动车辆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其通过设法配置重量物,能够提高行驶性能。将马达(M)配置在后轮(WR)的附近,将电池(B)配置在左右一对下车架(F3)之间。将控制向马达(M)供给的电力的PCU(50)配置在比电池(B)靠车体后方侧的位置。将对摇臂(45)的摆动动作施加衰减力的后减振器(70)配置在电池(B)与PCU(50)之间。将从车体后方看到的尾灯(60)配置在比后轮(WR)的车轴(23)靠车体前方的位置。在PCU(50)和后减振器(70)的上方配置收纳箱(80),收纳箱(80)在座椅(26)的下部形成收纳空间(81)。后车架(F11)的后端部(71)位于比尾灯(60)靠车体前方的位置。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日本;JP |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森川雄一郎;渡部诚多;刘泽云;徐立凯;钱琼;宋超;唐樱;宦梅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05-03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1-12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0412823.3 |
公开号: |
CN110435798A |
代理机构: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纶伟;欧阳柳青 |
分类号: |
B62K11/00(2013.01);B;B62;B62K;B62K11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东京都 |
主权项: |
1.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1),其在操纵前轮(WF)的转向手柄(2)与座椅(26)之间设置有供乘员放置脚的低地板(15),并且,利用被从电池(B)供给电力的马达(M)驱动后轮(WR), 所述鞍乘型电动车辆(1)的特征在于,其具备: 主车架(F2),其从前立管(F1)向车体后下方延伸,所述前立管(F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所述转向手柄(2);左右一对下车架(F3),它们与该主车架(F2)连结,在所述低地板(15)的下方向车体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后车架(F11),它们与该下车架(F3)相连,并向车体后上方延伸;以及摇臂枢轴(38),其枢转支承摇臂(45)的前端部,所述摇臂(4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所述后轮(WR), 所述马达(M)被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附近, 所述电池(B)被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下车架(F3)之间, 控制向所述马达(M)供给的电力的PCU(50)被配置在比所述电池(B)靠车体后方侧的位置, 对所述摇臂(45)的摆动动作施加衰减力的后减振器(70)被配置在所述电池(B)与所述PCU(50)之间, 从车体后方看到的尾灯(60)被配置在比所述后轮(WR)的车轴(23)靠车体前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PCU(50)和所述后减振器(70)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80),所述收纳箱(80)在所述座椅(26)的下部形成收纳空间(81), 尾灯(60)被配置为接近所述收纳箱(80)的后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灯(60)的车体前方,配置有所述电池(B)、所述后减振器(70)以及所述PCU(5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F11)的后端部(71)位于比所述尾灯(60)靠车体前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臂(45)是按压相对于铅直方向向车体后方侧倾斜的后减振器(70)的悬臂式, 所述后减振器(70)的车体前方侧的枢转支承部(70a)被配置为接近所述电池(B)的车体后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车体侧面观察,所述电池(B)被配置在比所述座椅(26)的前端部(26a)靠前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26)构成为覆盖所述收纳箱(80)的上部并能够以车体前方侧为轴进行开闭的盖, 将所述座椅(26)保持为闭合状态的座椅锁扣机构(90)被配置在所述收纳箱(80)的背面部, 所述尾灯(60)由所述座椅锁扣机构(90)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26)的后端部(26d)位于比所述尾灯(60)靠车体后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车体侧面观察,覆盖所述后车架(F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罩(27)的后端缘(27a)形成为沿着所述后车架(F11)倾斜的形状, 所述尾灯(60)的后端面具有指向大致铅直方向的纵长形状, 从车体侧面观察,构成为所述后罩(27)的后端缘(27a)与所述尾灯(60)的后端面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M)是与所述后轮(WR)的车轴(23)同轴配置的轮毂马达。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PCU(50)被配置在与所述后轮(WR)的前端位置(D)在车体前后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车架(F3)和所述后车架(F11)由连续的管材形成, 所述收纳箱(80)的前侧底部(80b)被支承于连结所述下车架(F3)与所述后车架(F11)的中间部分(F6), 所述收纳箱(80)的后侧底部(80d)被支承于所述后车架(F11)的后端部(71)的上方, 所述座椅(26)由所述收纳箱(80)支承。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