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
专利名称: 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其步骤在于:储气装置运行并储存压缩气体;静态启动装置运行并通过档位装置向离合装置输出端输出动力并使其进行预先转动;驾驶员开启离合控制机构并使离合机构切换至输出状态,此时离合机构主动件的转速与离合机构从动件的转速相匹配,使得车辆起步不易熄火;车辆起步成功后,驾驶员关闭启动控制机构并使静态启动装置停止运行,同时超越离合器的存在,使得离合装置未能通过转轴向静态启动装置反向输出动力,此时车辆正常行进;当车辆爬坡时,驾驶员可同时开启静态启动装置与离合装置,使得两者同时向档位装置输出动力,可增大车辆的牵引扭矩。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安徽;34
申请人: 陆永翠
发明人: 陆永翠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5-05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7-26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367503.5
公开号: CN110053607A
分类号: B60W20/40(2016.01);B;B60;B60W;B60W20
申请人地址: 237000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左大桥130号
主权项: 1.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其步骤在于: (一)储气阶段; S1:安装于安装壳体上的储气装置运行并储存压缩气体; 所述的储气装置包括输入轴、储气罐、气泵、用于接收发动机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气泵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感应储气罐内是否蓄满压缩气体并自动切断动力传递机构内部动力传递的感应切断机构,输入轴与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件且两者之间通过动力传递件进行动力连接,气泵与储气罐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连接接通的通气管; 发动机运行并牵引输入轴转动,输入轴转动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牵引气泵运行,气泵运行并向储气罐内输送压缩气体,当储气罐内蓄满压缩气体后,感应切断机构自动感应到并切断动力传递机构内部动力传递,储气罐停止储存压缩气体; (二)起步阶段; S2:静态启动装置运行并通过档位装置向离合装置输出端输出动力并使其进行预先转动; 所述的档位装置包括转轴、换挡机构、输出轴,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与汽车差速器等行进系统连接,转轴轴向平行于输出轴轴向,换挡机构设置于转轴与输出轴之间,转轴与换挡机构的输入部件连接,输出轴与换挡机构的输出部件连接; 所述的静态启动装置包括用于以储气罐内的压缩气体为驱动源的气动马达、用于气动马达与储气罐之间连接并控制两者之间压缩气体流通的启动控制机构、用于气动马达与转轴之间动力连接并通过转轴向离合装置输出端输出动力的动力连接机构一,所述的启动控制机构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阻断压缩气体向气动马达流入的关闭状态、压缩气体可通过启动控制机构向气动马达流入的开启状态,启动控制机构的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 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离合机构、离合控制机构、动力连接机构二,离合机构用于在车辆起步后接收输入轴动力并经动力连接机构二将动力输出至转轴,离合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离合机构内部动力是否可传递; 所述的离合机构包括从动件、主动件,主动件与动力连接机构二连接,从动件与输入轴连接,离合机构的运动状态可分为从动件可向主动件输出动力的输出状态、从动件未能向主动件输出动力的切断状态,且离合机构的初始状态为切断状态; 驾驶员开启启动控制机构,即使其切换至开启状态,此时气动马达开始运行并通过动力连接机构一、转轴、动力连接机构二向离合机构的主动件输出动力,即使其进行预先转动; 与此同时,输入轴接受发动机动力并使离合机构的从动件空转,并且离合机构主动件的转速与离合机构从动件的转速相匹配; S3:驾驶员开启离合控制机构并使离合机构切换至输出状态,此时离合机构主动件的转速与离合机构从动件的转速相匹配,使得车辆起步不易熄火; S4:所述的动力连接机构一与转轴之间设置有超越离合器; 车辆起步成功后,驾驶员关闭启动控制机构并使静态启动装置停止运行,同时超越离合器的存在,使得离合装置未能通过转轴向静态启动装置反向输出动力,此时车辆正常行进; (三)爬坡阶段; S5:当车辆爬坡时,驾驶员可同时开启静态启动装置与离合装置,使得两者同时向档位装置输出动力,可增大车辆的牵引扭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所述的输入轴轴向平行于输出轴轴向,输入轴活动安装于安装壳体内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且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伸出至安装壳体外,输入轴与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件且两者之间通过动力传递件进行动力连接传递; 所述的储气罐与气泵均固定安装于安装壳体外表面,且气泵的气泵轴轴向平行于输出轴轴向;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包括传递轴一、传递轴二、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固定于气泵的泵壳上,传递轴一与气泵同轴布置,传递轴一活动安装于固定支架上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传递轴一与输入轴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构件且两者之间通过动力传递构件进行动力连接传递,动力传递构件为带传动构件; 所述的传递轴一朝向气泵的端面同轴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的气泵动力输出端同轴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由两部分组成并分别为朝向传递轴一的滑动段、背离传递轴一的传递段; 所述的传递轴二设置于气泵与传递轴二之间,且传递轴二与气泵同轴布置,传递轴二由两部分组成并分别为靠近传递轴一的连接段一、靠近气泵的连接段二,且连接段二直径小于连接段一直径; 所述的传递轴二的连接段一自由端位于设置于传递轴一端面的安装槽内,连接段一自由端与安装槽之间设置有连接件且两者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动力连接,并且传递轴二沿自身轴向发生位移时,传递轴一可通过连接件持续向传递轴二输出动力,连接件为设置于安装槽内的内花键一、设置于连接段一自由端的外花键一; 所述的传递轴二的连接段二自由端位于设置于气泵动力输出端的连接槽内,连接段二自由端穿过连接槽的滑动段并位于传递段内,且连接段一与连接槽滑动段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连接段二自由端与连接槽传递段之间设置有连动件且两者之间通过连动件进行动力连接,并且传递轴二沿自身轴向发生位移时,传递轴二可持续向气泵输出动力,连动件包括设置于连接段二自由端的外花键二、设置于连接槽传递段的内花键二;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可向气泵输出动力的传递状态、断开向气泵输出动力的断开状态,且动力传递机构的初始状态为传递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所述的感应切断机构设置于气泵与传递轴一之间,感应切断机构包括感应气缸、推板、连接管、感应弹簧,感应气缸包括感应缸体、感应活塞、感应活塞杆,感应缸体为环形柱体结构,感应缸体固定于固定支架上且与气泵同轴布置,感应缸体内部沿自身圆周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组感应缸腔,且感应缸体朝向气泵的端面设置有与感应缸腔之间相互接通的环形过渡腔,并且该端面匹配安装有感应缸盖,感应缸盖上设置有与环形过渡腔连接接通的导气嘴; 所述的感应缸体背离气泵的端面开设有与感应缸腔接通的导孔,所述的感应活塞设置于感应缸体的感应缸腔内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感应活塞杆的一端与感应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导孔并位于感应缸体背离气泵的一侧,所述的感应活塞与感应活塞杆对应设置有若干组; 所述的推板为环形板体,推板固定于感应活塞杆自由端且推板与气泵同轴布置,所述的传递轴二外部设置有外置台阶,且外置台阶位于推板背离气泵的一侧,并且外置台阶与推板接触; 所述的连接管用于储气罐与导气嘴之间的连接接通; 所述的感应弹簧套设于传递轴二外部且位于外置台阶背离气泵的一侧,感应弹簧的一端与外置台阶抵触、另一端与固定支架抵触,且感应弹簧的弹力使传递轴二做背离传递轴一的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所述的气动马达轴向平行于输出轴轴向,气动马达固定于安装壳体上且其动力输出端伸入至安装壳体内部; 所述的启动控制机构包括启动控制器、用于启动控制器与储气罐之间连接接通的导气管一、用于启动控制器与气动马达之间连接接通的导气管二; 所述的启动控制器与安装壳体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固定于安装壳体外部,启动控制器安装于支撑板上,启动控制器包括控制件、启动气阀; 所述的启动阀包括启动阀体、启动阀芯、启动阀杆,所述的启动阀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阀盖的壳体结构,启动阀体固定于支撑板上,启动阀体的外表面开设有进气接口、出气接口且两者之间呈同轴布置,阀盖上开设有穿设孔,所述的启动阀芯设置于启动阀体内且两者之间构成密封式滑动导向配合,启动阀芯可封闭进气接口、出气接口之间的接通,所述的启动阀杆的一端与启动阀芯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穿设孔并位于启动阀体外部; 所述的导气管一用于进气接口与储气罐之间连接接通,所述的导气管二用于出气接口与气动马达之间连接接通; 所述的控制件包括启动电机、启动齿轮、启动齿条,启动电机固定于支撑板上且其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启动阀杆的延伸方向,启动齿轮固定于启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外部,启动齿条延伸方向平行于启动阀杆延伸方向,且启动齿条固定于启动阀杆自由端,启动齿轮与启动齿条啮合; 所述的启动控制机构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阻断压缩气体向气动马达流入的关闭状态、压缩气体可通过启动控制机构向气动马达流入的开启状态,启动控制机构的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 所述的动力连接机构一设置于安装壳体内部,动力连接机构一包括主动直齿轮一、从动直齿轮一,主动直齿轮一固定于气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外部,从动直齿轮一固定于转轴外部,且主动直齿轮一与从动直齿轮一啮合; 所述的从动直齿轮一固定连接于超越离合器的外圈体,超越离合器的内圈体固定连接于转轴外部,超越离合器用于实现从动直齿轮一的扭力由从动直齿轮一向转轴进行单向传递,所述的超越离合器为滚珠式超越离合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所述的离合机构设置于安装壳体内; 所述的离合机构的主动件包括离合罩壳,离合罩壳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形壳体结构,离合罩壳封闭端同轴开设有安装孔,离合罩壳通过安装孔活动套接于输入轴外部且两者之间的转动互不干涉,并且离合罩壳的开口端朝向输入轴的动力输入端,离合罩壳的封闭端同轴设置有固定凸起; 所述的离合机构的从动件设置于离合罩壳内,从动件包括从动块、固定套筒,固定套筒与输入轴之间设置有连动部件且固定套筒通过连动部件同轴安装于输入轴外部,并且固定套筒沿输入轴轴向发生位移时,输入轴可持续向固定套筒输出动力,连动部件为设置于固定套筒的内花键三、设置于输入轴的外花键三; 所述的从动块为圆柱体结构,从动块上同轴设置有套孔且从动块通过套孔同轴活动套接于固定套筒外部,所述的离合罩壳的开口端设置有用于限制从动块做靠近输入轴动力输入端的内置台阶; 所述的从动块朝向输入轴动力输入端的端面设置有贯穿其径向的导向槽,且导向槽的引导方向平行于从动块在该点处的直径方向,导向槽靠近从动块外圆面的部分还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与导向槽槽底之间的区域为导向槽的导向区,限位块底部、固定套筒外圆面、导向槽槽底之间的区域为导向槽的避让区; 所述的固定套筒的外圆面设置有铰接凸起且铰接凸起自由端位于导向槽的避让区内; 所述的从动件还包括嵌合块、摆杆、离合弹簧,嵌合块为与固定套筒同轴布置的弧形块结构且嵌合块放置于从动块外圆面上,嵌合块上还设置有导向凸起且导向凸起自由端位于导向槽导向区内,导向凸起与导向槽导向区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嵌合块外弧面与离合罩壳腔壁之间设置有嵌接件且两者之间通过嵌接件构成可随时嵌入分离式的动力连接,嵌接件包括设置于离合罩壳腔壁的接收牙、设置于嵌合块外弧面的驱动牙; 所述的摆杆的一端与设置于嵌合块上的导向凸起铰接、另一端与设置于固定套筒上的铰接凸起铰接,且两铰接轴芯线均为从动块在该点处的切线方向; 所述的离合弹簧套设于输入轴外部并位于离合罩壳腔底与固定套筒之间,离合弹簧的弹力使固定套筒做远离离合罩壳腔底的运动; 所述的离合机构的运动状态可分为从动件可向主动件输出动力的输出状态、从动件未能向主动件输出动力的切断状态,且离合机构的初始状态为切断状态。 6.所述的嵌合块沿从动块的圆周方向设置有若干组,所述的摆杆、设置于从动块上的导向槽均对应设置有若干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所述的离合控制机构包括离合控制器、液压油管、推送构件,推送构件用于推动/撤销推动固定套筒,离合控制器用于驱动推送构件运行,液压油管用于离合控制器与推送构件之间的连接接通; 所述的离合控制器安装于支撑板上,离合控制器包括液压缸、控制器,液压缸包括液压缸体、液压活塞、液压活塞杆,所述的液压缸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液压缸盖的缸体结构,液压缸体固定安装于支撑板上且液压缸体内设置有液压油,液压缸盖上开设有连接孔,液压缸体封闭端设置有连接嘴,所述的液压活塞设置于液压缸体内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液压活塞杆的一端与液压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连接孔并位于液压缸体外部; 所述的控制器包括控制电机、控制齿轮、控制齿条,控制电机固定安装于支撑板上,控制齿轮固定于控制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控制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液压活塞杆延伸方向,且控制齿条固定于液压活塞杆自由端,控制齿轮与控制齿条啮合; 所述的推送构件设置于安装壳体内且位于离合机构朝向输入轴动力输入端的一侧,推送构件包括过渡缸体、推送缸、推送盘; 所述的过渡缸体为圆柱体结构且过渡缸体固定于安装壳体内,过渡缸体还与输入轴同轴布置且过渡缸体上同轴开设有用于避让输入轴的避让孔一,过渡缸体朝向离合机构的端面设置有过渡套筒,过渡缸体背离离合机构的端面设置有过渡油室且过渡油室与过渡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相互接通的过渡孔,并且该端面匹配设置有过渡缸盖,过渡缸体上还设置有与过渡油室接通的过渡嘴; 所述的推送缸包括推送缸体、推送活塞、推送活塞杆,推送缸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缸体结构,且推送缸体开口端固定套接于过渡套筒内,并且推送缸体的封闭端开设有伸出孔; 所述的推送活塞设置于推送缸体内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推送活塞杆的一端与推送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伸出孔并位于推送缸体朝向离合机构的一侧; 所述的推送缸沿过渡缸体的圆周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组,所述的过渡套筒对应设置有若干组; 所述的推送盘固定于推送活塞杆的自由端,推送盘与输入轴同轴布置且推送盘上同轴开设有用于避让输入轴的避让孔二,推送盘与固定套筒接触; 所述的液压油管用于设置于液压缸体封闭端的连接嘴与设置于过渡缸体上的过渡嘴之间的连接接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动力切换控制方法,所述的动力连接机构二包括主动直齿轮二、从动直齿轮二,主动直齿轮二固定于固定凸起外部,从动直齿轮二固定于转轴外部,且主动直齿轮二与从动直齿轮二啮合。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