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 |
摘要: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行驶设备。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本体;连接结构;第二本体,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通过连接结构与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旋转连接;第二本体通过连接结构相对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弹性限位件,位于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当第二本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本体能够与支承面抵接而支撑第一本体;当第二本体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本体与第一弹性部抵接,第二本体与支承面分开而第一本体与支承面抵接。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装置通过第二本体与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本体直接与第一本体抵接,避免了二者之间的直接碰撞摩擦。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江苏;32 |
申请人: |
九号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同宝;蒋榆波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0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29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2039105.4 |
公开号: |
CN209553412U |
代理机构: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晓岚;张颖玲 |
分类号: |
B62K19/30(2006.01);B;B62;B62K;B62K19 |
申请人地址: |
21300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兴奔路1号 |
主权项: |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本体; 连接结构; 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旋转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第一弹性限位件,第一弹性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 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能够与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第一本体;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支承面分开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其中,所述支承面为支承所述支撑装置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弹性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 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弹性部抵接,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支承面分开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柱形结构,对应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弹性部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二弹性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相对设置; 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二本体能够与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第一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包括: 第二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的第二侧; 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当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弹性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 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固定轴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而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不同位置; 在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本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二本体能够与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弹性件变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本体从所述第一位置向第三位置旋转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第二本体旋转至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而所述第二本体与支承面分开,所述第二本体在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作用下旋转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支撑件;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部分旋转连接;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部分和所述连接件连接; 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支撑件能够与所述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弹性件变形;当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承面分开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部分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连接件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凸起; 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连接,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外侧面均形成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 操作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当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操作件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支撑件能够带动所述连接件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操作部,设置于所述操作件上;所述操作部具有操作面;所述操作面的面积大于所述操作件的截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连接; 第三支撑部;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部具有支撑端面;所述支撑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部的截面积; 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支撑端面能够与所述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弹性件变形;当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支撑端面与所述支承面分开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包括: 第一子第三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子第三支撑部具有第一子支撑端面;所述第一子支撑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截面积; 第二子第三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子第三支撑部具有第二子支撑端面;所述第二子支撑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截面积;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 所述连接件包括: 第一子连接件;所述第一子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连接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旋转连接; 第二子连接件;所述第二子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的第一部分旋转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子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子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子连接件的中部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侧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子连接件和所述第二子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子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一子支撑端面和所述第二子支撑端面能够与所述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距离,所述弹性件变形;当所述第一子连接件和所述第二子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子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第一子支撑端面和所述第二子支撑端面与所述支承面分开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6.一种行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设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第一本体包括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轮体,所述第二本体为脚撑; 所述脚撑的第一部分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车架的第一部分旋转连接;所述脚撑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相对所述车架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所述脚撑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脚撑能够与支承面抵接而支撑所述车架和所述轮体;当所述脚撑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脚撑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所述脚撑与所述支承面分开而所述轮体与所述支承面抵接。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