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车辆参数和环境信息计算所需最小车位长度;S2,比较实际车位长度和最小车位长度;S3,根据步骤S2比较结果选择泊车方式,如果实际车位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最小车位长度,采用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如果实际车位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最小车位长度,采用多步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本发明依据车辆在虚拟坐标系下的位置信息和通过整车CAN信号得到的车身姿态角信息,对车辆的路径规划进行具体设计,减轻驾驶员的压力。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浙江;33
申请人: 杭州湘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庭伟;景立群;宋士伟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1-1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0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040799.X
公开号: CN109720342A
代理机构: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项军
分类号: B60W30/06(2006.01);B;B60;B60W;B60W30
申请人地址: 311258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湘山路28号
主权项: 1.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车辆参数和环境信息计算所需最小车位长度; S2,比较实际车位长度和最小车位长度; S3,根据步骤S2比较结果选择泊车方式,如果实际车位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最小车位长度,采用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如果实际车位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最小车位长度,采用多步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包括:采用最小转弯半径,根据最小侧向距离判断所需求的最小车位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还包括:曲线段开始前需使用直线段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车辆两个侧后探头测到车辆进入车位后,开始对两侧车辆的车身姿态进行识别,在识别后重新规划路径,开始新的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以车位中线R为基准确定各坐标参数,起始位置为车后轴中心距离中线R的位置;包含以下参数:W:车辆宽度,L:车身长度,Rmin:最小转弯半径,Cx:侧向距离,b:后轴中心到车尾的距离,d3:本车在车位里距离两侧的距离,d1:车辆后轴最内点距离车位的安全距离,Δd:一次泊车到位约束段长度,L2:超声波识别的实际车位长度,Lmin:计算得到的所需最小车位长度, 上述参数具有以下几何关系: L2=W+2*d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车辆侧边的超声波探头识别到侧向距离Cx和实际车位长度L2后,如果L2≥(Lmin-10),则选择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反之则选择多步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次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还包括起始转弯点:设车辆的起始位置为A0,坐标为(x0,y0,a0)则需要直行到位置A1后再开始沿圆弧运动,此时车辆运动轨迹为直线与相切圆弧组成,由于前一步计算最小车位长度时假设起始位置的姿态角为0,因此需要补足圆弧,设补足后虚拟的起始点为Ax,按照Ax位置规划最小车位,此时不确定结束点姿态角是否为90°,设结束点x坐标为0,A1状态对应的起始转弯点坐标为(x1,y1,a1),则虚拟点Ax坐标为(xx,yx,ax),根据几何关系应满足如下关系: xx=x1+Rmin·sin(a1) yx=y1+Rmin·[1-cos(a1)] 其中f表示后轴至车头的距离,也是车辆进入车位后车后轴中心距离车位水平线的距离,即车位障碍点的y坐标; 建立直行段的直线方程: y0-y1=tan(a0)*(y0-y1), 根据下式: 其中Lact为实际车位长度,将前一步的yx代入此式即可求得起始转弯点A1的坐标x1和y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角度识别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多步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包括第一段路径规划,第一段路径规划包括上述的最小车位长度和起始转弯点,还包括: 右后碰撞点:当车辆的右后端点进入到车位水平线时,直角三角形B1和B2有公共的斜边,其中b为车辆后轴到车尾的距离即三角形B1的一个直角边,B1的另一条直角边为车身转弯圆圆心与车内侧后轮中心连线,B2的直角边由车身转弯圆圆心向车位水平线作垂线得到,该垂线与水平线的交点到车身右后端点的连线即为B2水平方向的直角边,令x为B2水平方向的直角边,根据几何关系可以推算得到x值: 判断x-(Rmin-Lmin/2)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右后碰撞点不会撞上障碍车; 左后碰撞点:当车辆的左后端点进入到车位水平线时,直角三角形B1和B2有公共的斜边,其中b为车辆后轴到车尾的距离即三角形B1的一个直角边,令x为B2水平方向的直角边,根据几何关系可以计算得到x值此时判断x-(Rmin-Lmin/2)是否大于实际车位长度,若大于则左后端点可进入车位且姿态角可以达到临界值, 左后端点进入车位且姿态角可以达到临界值:若姿态角恰好可以到达临界值a,设定为75°,则可依据以下几何关系求出对应的最小车位: αB=tan-1(b/(Rmin+W/2)) Ls1=RB·sin(α+αB)+d1-(Rmin-Lmin/2), 其中,αB为车身转弯圆心和后轴连线与圆心和车左后端点连线的夹角,RB为车左后端点到圆心的距离,Ls1为姿态角刚好达到临界值需要的最小车位, 若结束点对应的姿态角无法达到临界值,则可以根据已知的车位长度按下式求出对应的姿态角a: α=sin-1[(Ls1-d1+xs)/RB]-α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多步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还包括第二段路径规划, 设xs≤0,xs为当前车在虚拟坐标系中的x坐标值 目标结束点坐标(xe,ye,ae),其中xe=0,ae=90°, 如果采用一段圆弧路径就到达目标位置,则该圆弧b必须满足与车位中线相切且转弯半径不得过大,过大会导致纵向的距离过大,此时计算圆弧半径R=(-xs)/[1-sin(αs)],会有如下两种情况: 1)R<Rmin 按照Rmin半径规划路径,如果上到姿态角等于90°处车辆的位置没有超出车位,则停止点为姿态角等于90°的位置,如果超过了,则以x=(车位长度-W)/2处的点为停止点; 2)R>=Rmin 采用直线+圆弧法路径需要的纵向长度Yse1可按照几何关系计算: Yse1=Rmin·cos(as)+tan(as)*[-xs-Rmin·(1-sin(as))] 其中as为第二段路径开始时车身的姿态角,xs为第二段路径开始时车后轴中心在虚拟坐标系中的X坐标值, 采用两段圆弧法路径需要的纵向长度Yse2可由几何关系计算: 若Yse2大于Yse1则选取直线+圆弧法的方式规划路径,反之则选取两段圆弧的方法规划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多步泊车到位的路径规划设计还包括第三段路径规划, 开始规划第三段时,先判断当前车身姿态角α,再以当前姿态角过车辆后轴中点做轨迹延长直线,该直线与y=0的交点横坐标,定为xd,开始规划第三段路径时车身后轴中心在虚拟坐标系中的x坐标为xs,y坐标为ys,as为第三段路径开始时车身的姿态角; C0:α接近90°且xd几乎与车位中心重合,按照轨迹延长直线直接规划路径; C1:α接近90°、|xd|较大且xs>0,起始点位于x=0的右侧,并且姿态角较大,此时可以规划为两段圆弧,根据几何关系计算转弯半径,公式如下: 此时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R>Rmin 为了保证车辆在车位中的姿态角不要小于70°需要对结束点x坐标重新规划,假设整段路径中车身姿态角最大处的角度为αM,按下式计算该角度: 若αM大于70°则按照原规划结束点(0,0,90°); 若小于90°,则令最大姿态角为70°重新规划第三段路径结束点的x坐标xe: xe=x0-2·R·(1-sin(αM)) 2)R≤Rmin 取R=Rmin,此时无法保证规划到x=0,设规划到y=0,尽可能避免规划路径中间出现车身姿态角过小的情况; C2:α接近90°、|xd|较大且xs≤0 起始点位于x=0的左侧,并且姿态角较大,此时姿态角为负值,为了计算方便,依然取正值,此时可以规划为两段圆弧,根据下式计算转弯半径 此时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R>Rmin 为了保证车辆在车位中的姿态角不要小于70°,需要对结束点x坐标重新规划,假设整段路径中车身姿态角最大处的角度为αM: 若αM大于70°则按照原规划结束点(0,0,90°); 若小于90°,则令最大姿态角为70°重新规划第三段路径结束点的x坐标xe: xe=x0-2·R·(1-sin(αM)) 2)R≤Rmin 取R=Rmin,此时无法保证规划到x=0,设规划到y=0,确保车辆在车位的姿态角不要小于70°; C3:α较小且xs>0 首先选取一段圆弧,判断是否可以达到目标点(0,0,90°),可以通过几何关系求得一段到位所需要的转弯半径R,根据R值的大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R>Rmin dy为沿规划路径运动时y方向的运动距离, 如果满足dy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