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机动车辆的转向组及其机动车辆 |
摘要: |
机动车辆(8)的转向组(4),包括:前车架(16),设置有可旋转地容纳转向轴或销(24)的转向管(20),转向轴或销围绕转向轴线(X‑X)旋转,前车架(16)设置有与转向管(20)整体形成的立柱(32),前车架(16)包括与转向轴(24)旋转地整体形成的转向支架(36)。有利地,转向组(4)包括弹性复位装置(44),弹性地影响转向轴(24),以将其自身相对于前车架(16)对称地定位,弹性复位装置(44)插入在立柱(32)和转向支架(36)之间,以在转向轴(24)相对于所述中心对称位置旋转时压缩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其中,弹性复位装置(44)具有回归趋势弹性响应。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意大利;IT |
申请人: |
比亚乔公司 |
发明人: |
弗朗切斯科·马尔凯塔;卢卡·巴尔杜伊诺;达尼埃莱·托里亚尼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7-09-0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6-04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780065049.7 |
公开号: |
CN109843710A |
代理机构: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博 |
分类号: |
B62K21/08(2006.01);B;B62;B62K;B62K21 |
申请人地址: |
意大利比萨省 |
主权项: |
1.机动车辆(8)的转向组(4),包括: -前车架(16),配备有能旋转地容纳转向轴或销(24)的转向管(20),所述转向轴或销围绕转向轴线(X-X)旋转, -所述前车架(16)配备有与所述转向管(20)整体形成的立柱(32), -所述前车架(16)包括与所述转向轴(24)旋转地连接的转向支架(36), 其中, -所述转向组(4)包括弹性复位装置(44),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弹性地影响所述转向轴(24),以将所述弹性复位装置自身相对于所述前车架(16)居中地定位,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放置并机械地连接在所述立柱(32)和所述转向支架(36)之间,以在所述转向轴(24)相对于中心对称位置旋转时施加弹性复位作用, -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具有回归趋势弹性响应,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刚度随着所述转向轴(24)从中心位置的位移的增加而减小, 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包括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相对于所述转向支架(36)的第一附接点(48)和相对于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所述立柱(32)的第二附接点(52), 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包括护套(58)和活塞(60),所述活塞设置有杆(62),所述杆相对于由所述护套(58)限制的座(64)滑动,所述活塞(60)和所述护套(58)各自与所述附接点(48、52)中的一个整体形成,并且其中,在所述杆(62)和所述座(64)之间插入至少一个弹簧(68),使得中心到中心的距离(72)或者附接点(48、52)之间的距离能根据所述弹簧(68)的压缩而变化, 其中,所述护套(58)产生用于使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封闭且变硬的外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护套(58)包括第一杯状部分(65)和第二杯状部分(66),所述第一杯状部分和所述第二杯状部分实现用于使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封闭且变硬的外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第一杯状部分和所述第二杯状部分(65、66)相对于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主要延伸方向(L-L)是轴对称的,特别是圆柱形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第一杯状部分(65)的直径(D1)小于所述第二杯状部分(66)的直径(D2),直径(D1)的尺寸构造为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容纳所述杆(62)的端部(6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间隙容纳至少一个滑动套管(69),所述滑动套管促进所述杆(62)的所述端部(67)和所述第一杯状部分(65)之间的相对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第一杯状部分(65)和所述第二杯状部分(66)之间的相应的通道部分确定第一肩部(70),所述第一肩部限定所述弹簧(68)的第一轴向邻接部(7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活塞(60)包括第二肩部(73),所述第二肩部与所述第一肩部(70)轴向地相对,所述第一肩部和所述第二肩部(70、73)限定所述弹簧(68)沿着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主要延伸方向(L-L)的相应的行程的末端。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第二杯状部分(66)的端部具有锁定端(75),所述锁定端从与所述杆(62)整体形成的第一附接点(48)的一侧接合在封闭盖(76)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封闭盖(76)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容纳所述杆(62),以允许所述杆(62)相对于同一封闭盖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封闭盖(76)设置有防尘罩或密封件(77),所述防尘罩或密封件在所述杆(62)上滑动以防止灰尘和污物进入所述护套(58)内。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具有零预载,以便不会在所述转向轴(24)的中心对称位置周围施加任何弹性作用。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放置在所述立柱(32)和所述转向支架(36)之间,以在所述转向轴(24)相对于中心对称位置旋转时拉动所述弹性复位装置, -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具有回归趋势弹性响应,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刚度随着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牵引力的增加而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将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放置在所述立柱(32)和所述转向支架(36)之间,以便在所述转向轴(24)相对于中心对称位置旋转时压缩所述弹性复位装置, -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具有回归趋势弹性响应,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刚度随着所述复位装置的压缩的增加而减小。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单元(4),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相对于所述转向支架(36)的第一附接点(48)位于转向轴线(X-X)的前面,在相对于与所述转向轴线(X-X)正交且与所述转向支架(36)的下表面(50)平行的平面P向前的方向上,并且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相对于所述立柱(32)的第二附接点(52)相对于所述向前的方向在所述平面(P)上位于所述转向轴线(X-X)的后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附接点(48、52)相对于前车架(16)的中心线平面(M-M)对准,与笔直方向(Y-Y)平行地放置,以便具有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相对于所述转向轴(24)的对称中心位置转到左侧和右侧时的对称行为。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的所述附接点(48、52)包括圆柱形接头(56),所述接头允许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围绕与所述转向轴线(X-X)平行的旋转轴线(W’、W”)的相应旋转。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44)包括至少一个回归趋势弹簧(68)。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向组(8),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弹簧(68)是盘形弹簧。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8),其中,所述弹性复位装置(68)包括串联定位的多个回归趋势盘形弹簧(68)。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串联的所述盘形弹簧(68)定位为彼此直接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8),其中,所述盘形弹簧(68)设置为数量在15和30之间,彼此串联。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8),其中,所述盘形弹簧(68)彼此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其中,所述盘形弹簧(68)的尺寸构造为具有1.8<De/Di<2.4,其中,De等于所述盘形弹簧的外径,Di等于所述盘形弹簧(68)的内径。 24.根据权利要求18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8),其中,所述盘形弹簧(68)的尺寸构造为具有18<De/t<28,其中,De等于所述盘形弹簧的外径,t等于所述盘形弹簧(68)的厚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8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8),其中,所述盘形弹簧(68)的尺寸构造为具有0.4<h0/t<0.75,其中,h0等于所述盘形弹簧的剩余高度,t等于所述盘形弹簧(68)的厚度。 26.机动车辆(8),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组(4)。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