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前减震器塔
专利名称: 前减震器塔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减震器塔,其包括减震器塔本体,该减震器塔本体主要包括具有由截面呈”U”字形的第一主体、与固连于第一主体顶端的第二主体构成的本体支架,罩扣于本体支架顶部的安装支架,以及设于本体支架内侧的传力加强支架;于安装支架上构造有减震器过孔、和位于所述减震器过孔一侧的减震器安装部,而传力加强支架位于半轴通道的上方,并至少与第一主体的两侧内侧壁固连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减震器塔,通过在第一主体的内侧设置传力加强支架,不仅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车辆前部所受的碰撞力向车辆后部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减轻车辆所受到的损伤;同时,也可提高本前减震器塔的结构强度,从而可提高对减震器的承载效果。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河北;13
申请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志平;王毅;马广;孙喜冬;王蒙;朱景鑫;邢俊涛;许晓楠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12-30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08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22271717.6
公开号: CN209466945U
代理机构: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会强
分类号: B60G13/00(2006.01);B;B60;B60G;B60G13
申请人地址: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主权项: 1.一种前减震器塔,包括减震器塔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塔本体具有由截面呈”U”字形的第一主体(1)、与固连于所述第一主体(1)顶端的第二主体(2)构成的本体支架,以及罩扣于所述本体支架顶部的安装支架(4);于所述第一主体(1)和所述第二主体(2)间围构形成有通孔,并于所述第一主体(1)的底端形成有半轴通道(101),所述安装支架(4)与所述第一主体(1)和所述第二主体(2)间固连,并于所述安装支架(4)上构造有与所述通孔贯通的减震器过孔(401)、和位于所述减震器过孔(401)一侧的减震器安装部; 且,所述前减震器塔还包括于所述第一主体(1)的内侧设置的传力加强支架(6),所述传力加强支架(6)位于所述半轴通道(101)的上方,并至少与所述第一主体(1)的两侧内侧壁固连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1)和所述第二主体(2)通过形成于两者边缘的翻边固连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本体支架内嵌装有本体加强支架(5),所述本体加强支架(5)与所述第一主体(1)及所述第二主体(2)分别固连,并于所述本体加强支架(5)上对应于所述减震器过孔(401)设有加强支架过孔,且所述加强支架过孔随形于所述减震器过孔(401)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安装部为于所述减震器过孔(401)一侧设置的减震器安装孔(402),且对应于所述减震器安装孔(402),于所述本体加强支架(5)上设有加强支架安装过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主体(1)的敞口处固连有本体支架加强板(3),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3)沿所述第一主体(1)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对应于所述半轴通道(101),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3)上构造有半轴过孔(3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3)的顶部沉入所述第一主体(1)内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3)的底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1)外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本体支架加强板(3)的外伸端设置有缺口(30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加强支架(6)的截面呈具有交替设置的凸起部(601)与凹入部(6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减震器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加强支架(6)通过形成于自身边缘的翻边与所述第一主体(1)的内侧壁固连。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